第 2149 期(2005 年 10 月 30 日) ◎ 教會今昔 ◎ 浩然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澳門大三巴牌坊原是一間「三巴寺」(St. Paul’s Church),本是一座教堂,可惜在一八三五年一月二十六日發生一場大火,以致僅存聖堂門前一座牌坊,屹立至今,仍然是澳門著名的旅遊景點。在《澳門紀略》的「正面澳門圖」中,刻有一「小三巴寺」,有謂:「澳門有小三巴寺,規制差約,而軒豁過之,三巴之外庫也。」小三巴寺別名又稱之為「三巴仔」。
「三巴仔」亦即今日澳門的「聖約瑟堂」,亦屬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之列。在澳門郵政局七月發行的四款紀念郵票中,一元五角那一枚的畫像便是聖約瑟教堂的外貌(見上圖),在此可知「三巴仔」聖約瑟教堂的名氣不少。因為「三巴仔」的緣故,在教堂門前有一條「三巴仔街」,葡文是Rua do Seminario。
「三巴仔」本是聖若瑟修院(St. Joseph’s Seminary)附設的一所教堂,耶穌會創辦。修院於一七二八年興建,而聖若瑟教堂則於一七四六年奠基,一七五八年落成。教堂特具巴洛克建築風格,教堂門前共有五十三級石階,甚為壯麗(見下圖),與大三巴同屬耶穌會一個組織,兼有相似樣式,故稱之為「三巴仔」。此外,聖若瑟修院是訓練修士和神父的學府,過往以中國內地神學生為主,所以有澳門天主教「少林寺」的稱號。該堂取名為「聖若瑟」,意即在該院就讀的神學生,是要效法聖若瑟「少說話多做事」的典範,作為學習修己治事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