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教堂舊稱「寺」「廟」


2148 期(2005 年 10 月 23 日)
◎ 教會今昔 ◎ 浩然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澳門政府為紀念該城有二十五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澳門郵政局出版一套郵票作為推廣慶祝。其中是一張八元的「小全張」(見上圖),另有四款不同景地的郵票。從小全張所見郵票的圖畫,好顯然就是澳門的大三巴牌坊。大三巴是澳門的「市標」(Landmark),不但因為大三巴在澳門有悠長的歷史,並且更是天主教在澳門發展的象徵。

  論到天主教在澳門的發展,早在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間,印光任和張汝霖合著《澳門記略》一書,其中刻印有多幀的地圖(見下圖),外國士女圖、天主教士圖和外國船隻圖。反映二百五十年前澳門地理形勢,和一些人事風物。在「正面澳門圖」中,可以發現當年天主教的教堂,是以「寺」「廟」稱之,計有小三巴、信風廟、龍鬚廟、支糧廟、板瘴廟、唐人廟、花王廟、三巴寺、大廟、醫人廟、尼姑寺、伽斯蘭廟、麻瘋廟。按小三巴,又稱小三巴寺,即今日聖若瑟修院及聖若瑟堂。

信風廟,又稱風信堂或風順堂,即今日的聖老楞佐堂。龍鬚廟,又稱龍鬚廟或龍嵩廟,即今日的聖奧斯座堂。支糧廟即今日的仁慈堂。板瘴廟又稱板樟廟,即今日聖多明我堂。唐人廟又稱進教寺,後改為聖拉匝祿堂,即今日望德堂。花王廟即今日聖安東尼堂;三巴寺即大三巴;大廟就是今日大堂;醫人廟即今日馬利醫院;尼姑寺即聖家祿堂;伽斯蘭廟即方濟會聖堂;麻瘋廟即今日的望德堂,教堂譯為「寺」「廟」都是中國流傳的用詞。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祝福香港大行動】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