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抗衡文化的使命


2148 期(2005 年 10 月 23 日)
◎ 文林 ◎ 陳國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聖經稱教會為「金燈臺」,隱然有暗中之光的意義,然而這種近乎「自以為義」的說法,不容易為地方固有傳統和現代潮流等文化所接受,而基督教會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作見證。見證信仰、傳講聖經最困難之處,就是真理的「絕對性」;上帝的話語就是權威。故此,極易招惹世人反感,信徒之中也會因其個性、知識等提出質疑。故此基督教一方面是和世界正面交鋒,而另一方面,是要在自身裡頭磨合。這是難以規避的功課。

  當福音與相異的文化相遇,爭持在所難免。基督徒傳福音之時就常領教不少黠難,招架不住亦是等閒!因面對的挑戰日新月異,而我們有限的生命就是有限,並非人人有夠強的知識,自然不能甚麼問題都可以「擺平」。要傳福音,就同時需要應付傳統和潮流文化的衝擊。

  面對信念的差異,不是妥協,就是抗衡。中庸之道或可免傷和氣,卻是緣木求魚的一廂情願,這可會是主所願見的?教會也不大可能採取遺世獨立的態度,或看「我們在這裡真好」便可。而基督教會經常扮演的角色,乃是抗衡。由使徒時代至今,不乏背起十架跟從主的故事;如一首聖歌的詞:「十架到前頭,世界在背後」。和世界妥協的,啟示錄中的好些教會,主已有警告!「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雅四4)。

  抗衡文化不是新的說法,早年已是青少年工作者既定的方向之一,防止服事的對象淪陷,並盼望從邊緣中挽回生命;雖然這撥亂反正的任務極其艱鉅!基督教亦早有機構(如「突破」)從事這方面的事工,關注「文化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從而關心社會事態,反省流行的生活方式,對劣俗的文化潮流進行批判。」(註1)而近期中外教會的「貞潔運動」,正是對社會上性氾濫的文化作出的回應。

  主耶穌「宣傳神的福音,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祂交託的福音場所,不是在教會圍牆之內,而是一個需要悔改的世界。而教會歷史中出現的復興,都常常充滿了與當代文化抗衡的「鹽」味,並且對社會產生強大的影響。例如十七世紀的「敬虔運動」和「循道主義」,都強調聖經權威,追求遵行聖經的道理,在黑暗遮蓋的社會過聖潔的生活;衛斯理兄弟及喬治懷特菲等人更因此而被外人稱為「循道者」!而約翰衛斯理傳講的信息,正是針對倫理思想的宗教主張,呼籲人在現實生活中貫徹基督教的道德原則!(註2)

  主耶穌的教訓是「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難處不單是實踐,且是世人不一定認同我們的「個人修養」就是好行為!因為我們不能不全面地以聖經作為標準,而這是與世俗文化不一定相容的。我們告訴人信主者得救,是不可以只選擇相信聖言的某些部分!我們也不可能自己有合乎經訓的好行為,同時又接受與聖經所記相左的行為為好行為,像被「異教之風搖動」似的。傳整全福音是教會的責任,如何妥協呢?

  教會要抗衡文化,不免要全面地、正面地面對,那不是單單去解決一個處境或個別的問題,因為現代社會有多元的特性。假如教會有社會先知的角色,所傳遞的信息,正是與文化抗衡。「是為了建立契約、建立關係、建立價值與文化,是一個以神為中心的價值戰爭」, 是「在神的恩典下從事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扭轉社會的整體思想。」(同註1)當信仰與文化產生衝突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以聖經所記載的來作回應。教會面對這問題,選擇抽離獨處抑或從中見證,將是教會邊緣化和社會福音化的分別。當然,面對世界,除了馴良如鴿子,弟兄姊妹還得靈巧像蛇。「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西一28)不可少的,是對上帝和祂話語的信心,知道「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約壹五4)。

(註1)讀者可參考:http://www.breakthrough.org.hk/chi/other/memorial/p5.html

(註2)讀者可參考:http://home.netvigator.com/~goldenwi/history/history/19.htm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祝福香港大行動】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