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神學初探(四): 三一神學為核心


2134 期(2005 年 7 月 17 日)
◎ 神學探索 ◎ 郭鴻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引言

  羅馬天主教的經院哲學強調神藉大自然的秩序、和諧、美及聖經揭示自己,不過仍然堅持神本體的奧祕依然隱藏,我們在大自然的秩序中認識宇宙間有創造主,卻不能知道這位創造者是誰。神契神學著重神的隱藏性,在榮耀神學肯定進路(cataphatic)以外,透過否定進路(apophatic)進入上帝的本體。馬丁路德同樣強調神的隱藏性,以受苦的十字架作為神學的焦點,藉外在於我們的十架救恩,在因信稱義底下,使人與神復和。當代基督教靈修神學承繼路德的十架神學,結合對三一上帝的頌讚,形成靈修神學的核心。

  在敬拜三一上帝中認識神的本體

  羅馬天主教神學家拉芮(Karl Rahner)提出「內蘊三一」(immanent trinity)即是「經世三一」(economic trinity)。當代三一論研究亦是在「內蘊三一」與「經世三一」的關係上尋找新的思路。巴特認為基督教神學並非抽空地對上帝的觀念作揣摩;而是於上帝在基督裡的啟示中認識神。從上帝在基督裡的啟示,我們可以在上帝創世、救贖及更新世界的行動(act)中,認識上帝的本體存有(being)。因此,上帝在基督裡的啟示就成為神學知識的客觀基礎。神學知識論反對將上帝視為可以被量化、被分析的客體;相反神學知識論堅持上帝是知識的主體。人必須在上帝面前承認祂的主權及主體性,謙卑自己按著啟示的認知規律理解神學的學理(rationality)。托倫斯提出這是一種參與式認知,引伸在靈修神學,就是神學(theology)與頌讚(doxology)不可分割的意思。

  由三一式基督論作為啟示的基礎

  當代基督教神學家潘能博(Wolfhart Pannenberg)及莫特曼(Jurgen Moltmann)都強調十字架啟示與三一上帝的關係。潘能博著重歷史耶穌的復活證明三一上帝的真實性。莫特曼強調在歷史的耶穌的受苦證明三一上帝的真實性。兩者代表三一式基督論的建構者,莫特曼傾向社群式三一論,引用斯斯奧拿(John Zizioulas)以關係詮釋存有(being in relation)的角度描述聖父、聖子、聖靈三位格互相參透(perichoresis)。潘能博則強調聖父在三個位格中的統一性。筆者覺得托倫斯努力保持三一論的統一性及多元性實在值得學習,他提出「在統一中多元,多元中統一」(unity in diversity, diversity in unity)。至於三一論中統一性模式或社群性模式優劣的問題,需要留待學者日後處埋。

  三一式聖靈論作為人神聯合的根基

  在《使徒信經》及《尼西亞信經》裡面,都將人罪得赦免、身體復活、承受永生的變化,列在聖靈的條目底下。作為靈修神學的理論建構,筆者認為三一式基督論作為啟示的基礎,引伸人與上帝恢復團契關係的向度。過去筆者透過「與基督聯合」的觀念描述人得救成聖的旅程,可是尚未在聖靈論的角度底下處理人神間的團契。筆者認為三一式聖靈論正好將信徒與基督聯合達致生命交流的經驗,放置在人神團契共融(communion)的格局下思考。畢廓(Gary D. Badcock)在其九七年關於聖靈論的著作中提出三一式聖靈論,可是在靈修神學範疇對「三一式基督論」及「三一式聖靈論」的著作極少,其中有孤立地從聖靈論演繹聖靈洗禮及充滿的經歷。筆者認為大部分靈修神學的著作都未能吸納當代神學在三一論研究的成果,以致在聖靈論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抽離三一論的地步。

  信徒參與上帝生命獲得生命轉化

  上帝創造人,讓人的自我在關係中構成,在上帝在基督裡,藉聖靈更新我們的人格。人不單是個別的我,同時是社會的我,人需要學習開放自己,與人建立合宜的關係,人要克服疏離,人要在工具性的我、功能性一的我以外,發現真正的自我。當人接受主耶穌基督為救主後,聖靈住在人的心靈裡面,人可以不再被肉體的情慾控制;相反可以倚靠聖靈生活。基督徒在認識神的時候更加認識自己,面對內心的失落、焦慮;藉著聖靈分享上帝的生命與性情。可是,很多基督徒只著重聖靈使人心靈釋放、獲得內在醫治;卻忽視聖靈促使人分享神的美德和生命,使人生命重整、建立德行、與神有共融契合的關係。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每週新書】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

【讀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