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拿的是身分證明書,去歐洲每一個國家都要簽證,所以我一直沒有去遊覽歐洲。直至特區護照可免簽證,我才第一次去巴黎。巴黎我第一處去的名勝是拉榭斯神父墓園LePereLachaise,那裡葬有十一、二世紀的神學家阿比勒和他的愛人、蕭邦、巴黎公社的烈士、王爾德、舞蹈家依沙多拉.鄧肯、歌星伊迪芙.皮雅、搖滾巨人占.摩里臣等,都是我傾慕的對象。巴黎能吸引他們吸引我,是源遠流長的文化氣息。
文化藝術,不論是精緻古典還是粗獷通俗的,都是熏陶培養出來acquiredtaste品味,難有即食的果效。文化藝術的欣賞者不能單靠宣傳的吸引,還得製造細水長流的觀眾,引起他們的興趣和共鳴,浸淫他們的品味,提高他們的修養。香港的飲食文化領先世界,靠這許多年各階層香港人不斷的吃,捨得吃,才把香港人的嘴吃得尖,識鑒賞珍饈百味。
香港作為七百萬人的大都會,文化藝術氣氛相對地弱。多倫多才三百萬人口,卻長年有多齣音樂劇上演,每晚的話劇、現場音樂更有多樣選擇。
香港的政府一向對文化藝術界積極不干預,積極不支持。商界亦鮮對藝術有長遠的支持,城市當代舞蹈團靠曹誠淵自己出錢出力,多年前的文化雜誌《越界》既得不到政府的贊助,讀者寧取「淫賤周刊」。故此,提升香港文化藝術水平絕不容易。
由政府推動文化藝術,地產商贊助文藝,往跡不容樂觀。文化藝術與賺快錢剛好背道而馳,文藝鑒賞品味的培養也沒得即食。政府擺明的態度是不會拿錢出來,拿幅靚地由發展商在地產獲利之餘,手指罅滲下的零碎去養活文化藝術。有總好過沒有,為香港文化藝術的緣故,希望政府訂下條款,發展商必須長線贊助文藝,即使地產項目虧本,也得挖肉支持,最多由大紫荊勳章來補償。
江大惠(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家教會】
【牧養全攻略】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