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Can do」 背後的餘音


2088 期(2004 年 8 月 29 日)
◎ 交流點 ◎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組副教授)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燕蘭提出「can do 」的態度有點像某體育公司的口號「impossible is nothing」。就個人質素來說,我相信沒有人會否定「can do」態度的意義。事實上,沒有這質素,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沒有生氣。然而,我仍要問,「誰人決定『can do』的內容?」「『Can do』態度是為誰服務?」「是否甚麼事都要有『can do』的態度?」我的提問不是從雞蛋挑骨頭,但我不認同燕蘭所引用周松崗先生對「can do」的解釋。

  為何那些年輕人對老闆的反問被看為「沒有嘗試,甚至沒有盡力去解決問題」呢?第一,我對那些年輕人的反問理解為他們缺乏對工作脈絡的理解,而不一定牽涉到「過於眼自身的利益」。意即,他們看拿貨辦去內地是一件獨立的事,而訂車票等等又是另一件獨立的事,以致他們無知地(天真)反問老闆。年輕人所要的不僅是「can do」態度,更是事物關聯的視野。沒有關聯的視野,「can do」就不是質素,而是自大。

  第二,反問老闆代表缺乏「can do」態度還是暗示不應向老闆問這些問題?換句話說,向其他人問這些問題是否可以?若可以的話,老闆的態度便是關乎階級了。若要肯定年輕人「can do」的態度同時,老闆需要放下自己的權威,讓年輕人學習「can do」。老闆們有這胸襟嗎?

  在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下,「can do」態度不只有個人意義,更牽涉資本主義社會運作的基本邏輯。在後者的景觀下,「can't do」是不可取(違反資本主義),而「can do」,甚至「impossible is nothing」才是我們社會的價值。在這樣的社會底下,我們努力改造「can't do」的人成為「can do」,目的不一定為了對方,而是符合資本主義的邏輯。若是如此,「can do」的態度是好還是壞?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家教會】

【牧養全攻略】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