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讓我們的孩子在非暴力的環境中成長


2061 期(2004 年 2 月 22 日)
◎ 文林 ◎ 麥慧文(教育工作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自新界喇沙中學一名學生在校內被其他同學圍毆的錄影片段被公開後,一時間校園暴力成為傳媒相繼報道的焦點及討論的話題。有指摘今日青少年容易訴諸暴力,有批評直指有關學校處理不當,有評論指教育政策出了問題(如:每班學生人數太多、教改令老師為實踐新政策而未有足夠時間關心學生),也有學者討論暴力與欺凌的關係。以下筆者願意也分享幾點個人意見:

校園暴力是絕不能容忍

  學校既然是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就應該同時是一個令學生感到安全、家長感到安心的地方。雖然我們知道幾乎每個人年幼時都曾經打架,但學校絕對有責任關注及阻止暴力行為,有責任使學校不被暴力所污染。

  如果我們希望讓孩子健康成長,學校必須竭盡所能營造一個非暴力及公義的環境。任何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處理方式,都只會令學生懷疑學校正在縱容罪惡及缺 乏道德勇氣,這是給孩子們非常壞的教育。社會及執法當局也不要再以校園暴力或欺凌事件遠不及社會刑事罪案般嚴重而輕忽處理。

暴力的手段與背後仇恨的心態同樣不可取

  因為暴力的行為往往來自仇恨心態,所以要達到非暴力的理想必須正視敵對及仇恨的心態。暴力與仇恨往往不能解決問題,反而令問題的嚴重性 升級。

  但看一看我們今日的世界,國與國有衝突與仇殺、社會中不同的政黨有攻擊與塗黑、政府對異見人士的厭煩及醜化、民間對政府的監 察常以漫罵為手段及要求下台為目標,有時真教年輕人迷惑甚麼是伸張公義、甚麼是政治迫害?

  如果我們希望學校中少一點暴力,我們成年人的世界是否也要多一點和諧及祥和呢?甘地與馬丁路德金當年的社會運動 雖然有強烈的公義訴求,但仍堅守非暴力及和平的大原則。

非暴力的教育應先從家庭開始

  有學者認為:「在中國人的社會,家庭對小朋友的影響最大,其次為學校及朋友。」嘗聞有家長教導子女遇有別人欺負,一定要報復、不能示弱,甚至先發制人!但刻意讓孩子在和平氣氛中成長的父母,絕對不會讓刀、槍成為孩子的玩具,也不會動 輒以言語暴力或體罰「教導」子女。有人更相信,如果學生在家中沒有得到家長適當指導,遠離暴力意識濃厚的電腦遊戲或電影,我們怎能期望他們出淤泥而不染?

正視「殺傷者」的受傷心靈

  學童凡事訴諸暴力,總是事必有因。如果他們經常在家受父母暴力教導、在學校受同學粗 暴對待,他們受傷的心靈總要找個「補償」,於是「受創者」便合理演化為「殺傷者」。如果他們年輕的日子應該是天真快樂的時刻,卻被商業社會唯利是圖的行徑所剝奪。那麼儘管今日香港的學校已有一校一社工的人手分配,老師的人手及支援老師的措施亦稍有改善,但沒有堵截傷害青少年心靈的源頭,卻要求學校前線工作者自行解決青少年的行為問題,結果只會是一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鬧劇。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