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大而無當 VS 巨細靡遺?
剖析「特大型」堂會現象


2061 期(2004 年 2 月 22 日)
◎ 文林 ◎ 胡志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巨型堂會運動」(Megachurch Movement) 基本是「教會增長」的延續,反映著現代社會中宗教多元化的面貌之一。北美研究指出所謂「巨型堂會」,意味著此等堂會每週聚會信徒高達二千人,而聚會人數並非構成「巨型堂會」的唯一要素。教會歷史裡,不乏有某些堂會擁有過千以上的會眾;然而「巨型堂會」代表的是某類針對當代文化而有的事工取向。

  按著「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於「九九香港教會普查」研究發現,當時本港崇拜人數五百 名或以上的堂會只有四十四間(佔全港華語堂會總數百分之三點九),而一千名或以上的有十二間,其中三間有二千名或以上的崇拜人數。若果按照北美的標準看,筆者估計現時本港只有五間堂會,崇拜人數達此標準;也許採納五百 名或以上崇拜人數的「特大型堂會」,更貼切形容本港的教會生態。

  一般而言,「巨型堂會」或「特大型堂會」皆具備下列的事工特色 :

信仰傳統化、事工非傳統

  北美研究「巨型堂會現象」的學者發現,現存的「巨型堂會」大多是「功能上非宗派化」(functionally nondenominational),與其所屬的宗派關係若即若離,它們吸納新人不是基於宗派的特色,反是透過本身事工「全方位」與「多元化」,形成甚有名氣的品牌,令有份參與者或消費者感到其歸屬賦予光采。

  巨型堂會,按其神學取向分類,極大多數是篤信聖經,信仰保守的宗教群體;它們避免捲入某些具爭議的社會課題,因為這些堂會的名牧熟悉慕迪的名言:「迴避任何爭議,總要救些人 !」 事工的取向,而非神學或倫理,構成了巨型堂會的主導價值;因此巨型堂會不乏新穎的運動 與事工形式,為的是不斷使現有的會眾感受「我們所屬的堂會比其他是更大與更好的 !」

  放眼本港,特大型堂會皆是福音信仰傳統的堂會,高舉聖經真理,注重佈道差傳,有其傳承的宗派傳統(「九九香港教會普查」發現四十四間皆有其宗派聯繫),卻又在其「大傳統」中另闢「新傳統」,如「分齡牧養模式」、成立裝備中心或聖經學院等。這些堂會基本上提供「一站式」的宗教服務,不同年齡或背景的人士皆在這裡「人人有份、永不落空」(something for everyone),而主日崇拜就是特大型堂會的成功賣點,高質素的崇拜流程使與會人士享受在此特定的時空下與神親近。

教牧非典型、堂會機構化

  有評論看特大型堂會的主任牧師為「創新的心靈企業家」(innovative spiritual entrepreneur),他們或是創辦人,或在位有一定的年日(有研究指北美巨型堂會主任牧師平均任期為十五年),正因為這些教牧有足夠的「存留力」(staying power),取得會眾的信任,他們可大膽地作出變革,不斷推陳出新。

  由於堂會的體積龐大,這些堂會的運作猶如華里克牧師帶領的馬鞍峰教會的事工哲學:「教牧作裝備,會眾作職事,員工作支援」的分工模式。特大型堂會的運作猶如商業機構一般,組織分工仔細,事工的推行不再倚 賴信徒有空才幫忙,而是有一定數目的受薪員工作各類型的支援職事。教牧的角色,特別是主任牧師,與一般的教牧明顯有別,除了具備能言善道的口才,更要知人善任,有優質的團隊同工一起配搭。有人看特大型堂會的執事會猶如看守的政府,待人去位空之時,才實質地發揮作用;其餘時間扮演就是「允許」(permission-giving)的功能,支持主任牧師的決策。特大型堂會的教牧享有較高的民望,權力運用有更大的空間,皆因其體制運作已非純靠義工動 員的堂會可比,熱心的信徒領袖要左右特大型堂會的運作則困難得多。

堂會本位化、會眾分兩極

  當特大型堂會猶如航空母艦一般,其設施與配套的完善,使受眾身在其中感到舒適安穩,毋須操心其個人或家人的身心靈需要,因為堂會已有專人為受眾度身訂造一切,會眾只須交由堂會代辦便可。北美有若干巨型堂會設有健身室、社交及文娛節目,一切俱備,任君選擇。正因這些服務涵蓋面愈廣泛愈精細,特大型堂會本身猶如宗派與機構的混合體,自成「派中之派」,事工朝向與其信奉的價值一致,不假外求。特大型堂會發展的趨勢自然是有其專營的培訓中心、佈道或差傳的單位、或社區服務等。

  對特大型堂會來說,堂會本位化是必然的現實;而神學院、差會或機構只能充當短暫的服務供應者,一旦特大型堂會人才資金充足,外求的服務就相應減少。客觀形勢使特大型堂會難與其他地區堂會合作,即或合作也是以某種特大型堂會認同的事工模式作主導,如美國珊瑚脊長老會與「三福」、澳門宣道堂與「四律」等,便是極佳的說明。

  對特大型堂會的會眾來說,其信仰生活有專人照顧,好處是會眾的一切需要,堂會提供的服務是多樣化的選擇,一切鉅細靡遺。信徒參與特大型堂會,猶如假日往「購 物中心」(shopping mall)一般,內裡林林總總,應有盡有。然而當顧客往這些「購物中心」多了,內裡的店舖皆是某類的品牌,或會感到某些「購 物中心型堂會」大而無當,作為度假消暇有其好處,若作為心靈的歸宿,則要三思了 !

  對某些厭倦事工、或身心俱疲的信徒,特大型堂會的聚會好處是保障個人的「隱姓埋名」,在聚會人潮中毋須與其他信徒應酬,甚至毋須與教牧寒暄問候,一切皆可獨來獨往,信仰極其私人化。有研究指這些特大型堂會的會眾由兩類信徒組成 : 委身甚高、以堂會為榮的少數與旁觀不動的大多數。會眾分兩極,在這些堂會是較一般堂會明顯的。

總結

  筆者對「巨型堂會運動」在港發展,既不悲觀也不樂觀,本港土地空間的局限,難以提供合用的空間供特大型堂會自建大堂或有所擴展。堂會發展空間由小至大,也是正常的發展規律。面對某些「特大型堂會」在近鄰,其他堂會亦毋須感到有所威脅,須知每間堂會有其獨特的角色與使命。大堂有其強勢,亦有其弱點,靈活應變正是「小堂不弱」的生存空間,惟有每間堂會在三一神的旨意中重尋其與別不同的身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