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與讀經:神學與我何干?


1993 期(2002 年 11 月 3 日)
◎ 神學縱橫 ◎ 林榮樹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不少時候,我們將神學與生活分了家,信徒覺得神學家的文思天馬行空,只能望梅止渴或望洋興歎,很難從磅礡神學的作品中得到靈思的啟迪或信仰生活的助力。究竟神學是什麼一回事呢?它與我們有何相干呢?

  在這啟序文中,讓我首先對神學來一個簡單、片面的介紹。顧名思義,神學就是對神的認識,是一門專研究認識神的學問。我們首要以客觀而不是主觀的角度去認識神,何解?因為每個人對神總有主觀的感受,問題在於這感受有多準確。

  個人的主觀經歷雖然給人一份真實感,但它的真實性有多少呢?這就是我們「福音派」強調讀聖經的原因。因為聖言是我們認識神的客觀資料。普遍來說,華人信徒在信仰的思維上比之西方較籠統,我們的信仰較多建於感覺與經歷上。與神的交往當然是經歷,但這需要透過祂所客觀的啟示(和主觀經歷的印證),才能建立整全的神觀、信仰、信心及信念。

  信仰應是情理並重,但有趣的是,華人教會和信徒大多屬保守派,對新派、自由派的思想有極大的抗拒。自由派宗師士來馬赫(Schleiermacher)以感覺(feeling)為認識神的法門(雖然他指的不是情緒),在實際上這正好是不少華人信徒的形態。

  此外,神學的文字往往給人硬性學術研究的印象,其原意是極好的,因為神是高高在上和大而可畏的上主,所以藉著莊嚴肅穆與敬虔的文體來描述本是合宜。可是,信徒往往因感到神學高不可攀而放棄去學習,信仰因而變成一種狹窄的靈思、經歷與感覺,對聖經的認識只是流於表面,而實際的讀經生活卻是沈悶不起勁。

  究竟我們如何能重尋讀經的價值、重拾讀經的激情與動力呢?筆者認為解救之一是先要認清楚研究神學的價值:

  (一)神觀定奪我們與神的關係:一個建立在聖經基礎上的神學,能準確地明白神的屬性,進而沿此路去建立與神的關係,所以我們不能忽略讀經的重要性。

  (二)認識神是達成美善與建立愛心的途徑:聖經論述神的真善與美愛,藉著聖靈,我們的品格得以淨化,更鵠像天父,更能以宏觀與成熟的方式處事待人,因為從神學和讀經中,我們得著更美好的世界觀。

  (三)地球是神的「地盤」,認識祂才能活得滿足;換言之,聖經是神給人類美好生活的藍圖,叫人活在衪的喜悅之中。

  在這重視娛樂厭棄沈悶的當代,我們常標榜趣味性,以此為讀經的推動力,這是適得其反的,正確及有效的推動力不是求更多的趣味而是這三個信念所生發的內在動力。

  神學除了是追求認識神的學問之外,它更提供從神的角度去解釋萬事萬物。人往往從人的觀點去看人生,所以人本的心理學與行為科學大受歡迎;就算是信徒,在欠缺神學的視野下,甚麼倚靠神、榮耀神等說話都成了空談。神學是從神的角度去詮釋事物,了解人生的弔詭、迷思與矛盾等現象,它正是主給我們豐盛人生的寶藏。

  近年我體會到,讀經時感到沈悶是因為自己對經文浮淺認識與偏見,當再讀下去時,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我們將聖經局限於某一型態的解釋,將六十六卷書縮成六十六句似的,將讀經的豐富變成貧瘠的閱讀。以我們熟識的路加福音十五章「浪子的比喻」為例,若我們進一步了解當時的背景,則有助掌握經文的神韻與含意。篇幅所限,只能提出兩點:原來浪子並不是比喻中單一的核心人物,還有父親與大兒子。十五章一至三節道出失羊失錢失子三個比喻的背景,大兒子是比喻的第二∕三幕,是文士法利賽人的寫照。這個比喻不單道出浪子不獨重得兒子的地位,而是得著極高的位分。袍子與戒指是權柄的象徵。此外,在古時的社會,除了祭司獻祭,沒有人能得到肥牛,老父是邀請全村的人來慶祝,因宰一隻肥牛可供一百人吃,由此可見他將浪子當作尊貴的上賓款待,這不是我們信主前後身份的寫照嗎?不是永刑的罪人而是與主同審判萬民的義人!哈路利亞,地位高得不能相信!

  希望我們在讀經上能更新建造,在對神學追求的態度上有新的突破,因而經歷更豐盛和更充實的信仰內涵。下週再談再落實這課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