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網絡


1987 期(2002 年 9 月 22 日)
◎ 心靈照相機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前日八號風球引致全港電訊癱瘓逾兩小時,電訊管理局透露市民一度每小時撥出超過四千萬個電話,比平日繁忙時間多六至十倍,令網絡無法負擔。對於被指延誤發放停課消息造成混亂及加劇通訊擠塞,教署昨兩度道歉並承諾與天文台設新系統,保證日後再發出八號風球或黑雨警告,會同步發出停課消息,免再生延誤。」《明報》13.9.2002

  自從有了手提電話,香港人使用電話的次數和密度大增,平日一般時間每小時約撥出二、三百萬個電話,繁忙時段多至四百至七百萬個,九月十一日午後天文台發出八號颱風訊號期間,甚至破記錄一度每小時撥出超過四千萬個電話,以全港能夠使用電話的人口計算,平均每個人撥出最少十個電話,他們究竟打給誰呢?為甚麼要打出十個那麼多呢?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在電話並不普及的年代(或未有手提電話的日子),我們又是如何應付突發的危機呢?就以六七年暴動的日子,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電話,學校突然停課,或因「菠蘿陣」而要緊急封路疏散,校方與家長之間根本無從聯絡,那時一般的做法是(一)父母一早教定孩子走那條比較安全的路線;(二)父母派子女每人三、四毫子作緊急之用,例如無法回家午膳,就買麵包充飢;或必要時坐巴士或白牌車;(三)父母充分信任學校的安排,放心校方會代為照顧孩子,不會輕率責難或埋怨;(四)若再有甚麼差池或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例如真的遲了好久才回家,或失了聯絡好久),父母也只會說自己「唔好彩」,就當作給孩子學一個教訓,經一事長一智而已。

  那個年代沒有手提電話那麼方便,也沒有甚麼「逆境智能」(AQ)的訓練,但當時的人有的卻是危機意識:一方面有未雨綢繆之準備;二方面有泰山崩於前而不改色的沈著和冷靜;三方面不怨天不尤人不動輒向人「問責」;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願意承受生活上突如其來的際遇以至大大小小的責任。那日子的「危機管理」(Crisis Management)不是一門學問,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操練出來的。遇上問題,這一代的人要立即撥電話,電話不通彷彿就解決不了問題,但想想我們的父母輩並不需要這樣-他們靠的是自己。

  人生有時會感到孤立無援,打電話固然讓你聽到別人的聲音,但真正能指引你出路的聲音,肯定是從另一個網絡而來-而只有你關上電話時,才可搭通這個網絡。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影音視評】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