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憫就是答案


1978 期(2002 年 7 月 21 日)
◎ 心靈照相機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在印度有『擁抱聖人』之譽、據稱經其擁抱後能治百病的心理治療師阿姆里滕恩特默伊,最近巡迴美國多個大城市,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到其『施法』之處,希望一睹風采及接受其擁抱,以得到心靈及生理治療。」《明報》12.7.2002

  這個時代的悲哀,是小孩子個個像年老的彼得般,腰帶給人束上被拖到願意或不願意的地方去,就如學校派位後東奔西撲,周六連趕幾處學這學那;孩子的小手被粗暴握著強拉四處奔波,父母只像驅趕牛羊的主人在後面叱喝,孩子缺乏的正是父母溫柔的擁抱。

  可以想像一下,派位放榜了,孩子原本填寫的志願落了空,心中很是失望,父母親的心情也不好過,但這時候父母不發一言,只是緊緊的把孩子擁抱在懷中,輕撫他的頭髮,細聲的說:「不要緊,不要緊,只要努力把書唸好就一定會成功。」這分擁抱比千言萬語更能激發孩子的奮鬥心。幾十年後,孩子早已長大了,他最美好的回憶一定是這一幕。

  印度這位被譽為「擁抱聖人」或「心愛的媽媽」的女治療師,所做的其實不是甚麼法術異能。她每次只是讓人走到自己跟前,耐心的聆聽他們的煩惱,然後邊聽邊拭去他們的眼淚,再緊抱他們,輕掃他們的背脊,在他們耳邊不斷說:「寶貝女兒」或「兒子,我的孩子」,但就是這麼簡單,成千上萬的病人不藥而癒。她做的只是世上的母親千百年來所做的,可惜正正是這一代的父母所遺忘的美德和藝術。

  當父母親不再擁抱兒女,當老師不再(或不敢)擁抱學生,當爺爺奶奶不再擁抱孫子,兒童才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擁抱原本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是親子關係的要素,現在卻蕩然失存,實叫人惋惜。亞米契斯著的《愛的教育》,其中一幕叫人珍惜不已,那裡描寫做丈夫的都要上夜校爭取讀書機會,但他們仍不忘擁抱兒女:「走到街上,看見婦人們都抱著兒女等丈夫從夜校出來。在學校門口,丈夫從妻子手裡抱過兒女,把書本筆記簿交給妻子,一家大小一起回家去。」

  潮流興講「雙失」,但年輕一代失去最多而又難以彌補的,其實正是父母的擁抱,所以當被問及如何解決世上的煩惱時,這位「擁抱聖人」只說:「我敢肯定,憐憫是諸多問題的答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