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憂慮(二)


1972 期(2002 年 6 月 9 日)
◎ 神學縱橫 ◎ 方鎮明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生活憂慮是一場攻擊個人存在價值的戰爭:讓我們舉一個軍事上的類比說明這點。那些發生在前線或邊境的戰爭,代表人受到「確定」的目標所威脅,如果這邊境的戰爭沒有擴大,國家的經濟和政治便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仍然可以保持穩定。但是,當敵人攻破前線防禦,向國家的首都推進,並把首都與外界的通訊切斷,這場戰爭就進入非常緊急的狀態,因為在首都防守的軍隊,並不知道敵人將會從哪一個方向和使用哪一種方法攻擊首都;因此他們不知道應該用何種方法擊退敵人,在心理上已經被敵人的攻勝壓倒,心底內的「不安全」和無奈感真是難以形容,這一種從內心深處所產生的「不安全」感就好比憂慮在人心裡面的影響。由於人不確定應該為甚麼憂慮(因為不知道敵軍會在何時何地展開何種攻擊)和作出何種適切的回應,他個人內在的「核心」(即人格的存在價值)便會感到嚴重威脅。

  一般人都沒有察覺到生人的(生活)憂慮是從內在產生的:很可惜,很多人並不明白(生活)憂慮是從內在產生,威脅人內在的人格(personality),當他們遇到憂慮時,便經常對自己說:

  「如果我是某某人,我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我便會生活快樂了。」

  「如果我能夠得到一份兩倍薪金的工作,我就沒有憂慮了。」

  「如果我在淺水灣有一間豪宅,我就......。」

  這些說話正表示人的可悲,因為他不單不知道如何處理憂慮,甚至不知道使人憂慮的並不是外在因素所引致的,乃是出自人的內心。如果他連憂慮的本質是內在的也弄不清楚,那麼他又如何克服憂慮呢?

  如何在有限的處境和未來的盼望之間取得平衡?既然憂慮是從內在產生的,有效克服憂慮的方法必然是從個人內在而不是從外在入手,亦即是說,提昇個人「抗憂」的能力才是克服憂慮的竅門。

  盼望使我們克服憂慮:我認識一位姓張的牧師,對這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他在六○年代已經牧會,當時教會的待遇很低,並不足夠維持一家的生計,張師母更曾兩次對他說:「吃完這午飯後,家裡便沒有米了。」

  於是,我問他:「你覺得苦嗎?」

  張牧師說:「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在晚餐之前總有人拿著一包米來探訪我們,供應一家生活所需。從這些經歷中,我充分體會到神是信實的,這一種體驗是有錢也買不到的。因此,我覺得這樣的生活並不苦,相反,更懂得如何堅心倚賴主的供應:『堅心倚賴你的,你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為他倚靠你(賽二十六3)。』」

  張牧師的見證充分說明一個人在困苦中生活是可以克服生活憂慮的,能夠克服憂慮的人必然心存盼望。這種盼望並不是一種不認識或不顧目前的盼望,相反只注重將來可能發生的事而不顧現實的處境並不能幫助人克服憂慮,這只是發白日夢者的妄想而不是盼望,這等人休想克服憂慮。

  妄想使我們被憂慮所勝:我認識一位商人,由於金融風暴,他所經營的工廠倒閉,不單一無所有,更加欠債累累,他感到非常憂慮;為了生計,家人希望他由「打工仔」做起,承擔家庭生活開支,度過難關。但是他不肯接受現實,整天妄想東山復出,在嚴重欠債的情況下,這是沒有可能的,銀行和他的朋友都不願意借錢給他,這殘酷的事實使他更感憂慮,終日無所事事。這位失敗的商人並未能像張牧師一樣,提昇內在「抗憂」的能力和智慧,在有限的處境和未來的盼望之間取得平衡。他所謂的信心並不是真正的信心,乃是單單出於人意的妄想。

  無疑,張牧師的內心卻能夠把今日所面對的有限處境,以及將來所盼望的美好境況之間取得平衡。雖然他在不能改變的逆境中生活了多年,但仍能在暴風雨中看到神的慈愛和照顧(詩一三九8-19),體會到現實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值得憂慮。惟有這樣的人才能認識如何得著勝過憂慮的能力。他的見證與保羅在腓立比書四章十一節的話互相輝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保羅的意思是說,雖然外在的處境並沒有改變,但是因為他已明白憂慮是從內在而產生的,並且他的內心已經學會了倚靠神,在神裡面得著滿足;因此生活雖有憂慮,但卻不被憂慮所困,因他堅心倚靠神。

(作者為伯特利神學院神學科講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