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看又如何?


1967 期(2002 年 5 月 5 日)
◎ 如情未了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一位專欄作者在報上寫:香港的教師真奇怪。原來怪的是姪兒放完暑假,回到學校,老師問大家到哪兒去旅行;聖誕過後,老師問大家有沒有看「哈利波特」;農曆年假之後又問大家有沒有看煙花。

  作者認為,老師檢閱式的發問造成同學間的競爭,成了家長的壓力:每逢節日都得帶孩子去應應景:中秋賞燈,除夕逛花市......否則,孩子變成班中異類會生出自卑。

  如此結論,大有可能扭曲了老師的原意。現在流行生活即教育,老師掌握每個機會給孩子分享生活點滴,讓他們交流經驗,我猜本意並無比較揶揄之心。

  假如孩子回答假期中甚麼地方也沒去,全家留在家裡齊齊做家務,而老師報以欣賞和讚美,稱讚他們一家真親愛,這樣度假也滿有創意。孩子一定雀躍和驕傲-驕傲於自己一家有別於普通家庭典型化的度假模式,雀躍於老師的認同和欣賞。

  所以,問題不在假後檢閱,而在於發問者的動機和反應。如果老師發問是為窺祕,以勢利眼看孩子的度假模式,看他們是在大酒店還是站在灣仔海旁看煙花;如果老師因為孩子一家遊大陸而不是坐飛機到外國就瞧不起這家庭,這位老師大概不配為人師。

  家長無須為這種「白鴿眼」老師改變自家的度假模式,反而應該把握機會跟孩子討論度假的意義和形式,幫助孩子思考和反省,讓孩子敢於跟別人不同,敢於我行我素,而學會不盲目跟潮流。

  從另一角度想,假若家長能把握每個節日,給孩子留下一點童年的回憶,而不只是為了應付老師的「檢閱」,那其實不失為生活的情趣。有一日孩子長大了,他仍會記得某年某假期一家人共同歡度的情景。

  這樣看「假後檢閱」,便是促進親子情的手段,而不再「奇怪」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