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闖逆境~與失業者同行的香港教會


1965 期(2002 年 4 月 21 日)
◎ 教會之聲 ◎ 胡志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本港失業問題日益惡化,三月份公布失業人數多達二十二萬八千人,是自一九八一年有官方紀錄以來的最高數字。以現時三百四十五萬六千勞動人口計算,即每十五人中便有一人失業;有學者估計四月份公布失業數目將繼續上升。現時深受失業困擾的是十五至十九歲青少年,為數四十五萬人中有十二萬為「雙失」(失學與失業),而為數四十萬成年人(四十五歲至六十五歲)屬於低學歷與低技術。再看現時每日一百五十名大多為低學歷的新來港人士,這些數字足以說明本港失業問題的嚴重。面對失業,本港教會在三方面可作貢獻:

  以發展代替棄置

  最近,電訊盈科在年賺十九億元盈利的營商情況下,裁員八百五十八人,以省回每年二點六億元的開支。現今工商企業界,為要向股東交代,保持股價不跌,不惜裁員。假若企業業績是虧損的,在此形勢下裁員還可接受,但現今正是相反!筆者看此類裁員行動,該受社會人士與教會信徒一起譴責。余達心牧師看「人絕不是獨立而存的個體,而是生命相連的立約伙伴」,我們看健康的社會應朝向「立約的有情群體」(Covenantal Community),其中生活的個體不應只為私利而活,學習透過施與受的睦鄰關係,建立和諧共融、彼此關懷的社會。

  假若人被視為可用可棄的「肥肉」,低技術與低學歷人士成為知識型經濟的淘汰品,人的尊嚴何在?我們要反思人的價值是否由勞動市場定奪?

  「教會關注失業行動高峰會議」剛結束,向公眾公布專為低學歷與低技術人士成立的「創造職位基金」籌集進展與申請細節,並公布「一千個職位就業支援行動」響應進展。同時更設立「支援熱線」,現階段成立了六間「失業者支援中心」(灣仔、南區、油尖旺、深水步、觀塘、荃灣),讓失業者相聚,交換與取得就業資訊,提供義工、合約或短期工作經驗。這些行動就是信仰的宣告,在上帝眼裡每個生命是神聖而具尊嚴的,無論就業與否,社會要關懷發展,而不是由商家擇肥而吃!

  以行動代替冷漠

  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基督教協進會、教會更新運動等主催成立的「教會關注失業行動」,正嘗試表達關懷社群的行動。面對大量失業人口,教會不是獨善其身,卻敢於在社會上表達承擔的勇氣,知難不退,與困苦市民共度時艱。我們沒有自恃擁有資產、知識或經驗,可為失業問題提供簡易出路,不少堂會與機構同樣備受財政壓力,但我們仍然挺身而出,集結力量,以行動代替批評,化無奈為建設,同心為本港社會盡力。

  常有教牧與信徒擔憂本港教會關注失業課題,會否偏離教會傳福音的首要任務 ?筆者不認為教會這樣愛心關懷會削減佈道的熱誠,反倒在困苦人中作出美好的福音見證。或有人認為失業只在經濟層面,誰不知失業已成為社會整體的問題,更是堂會的牧養關注?我們所做的不是取代政府,當政府面對失業的對策「只有等待、行動缺欠」,我們的角色就是燃點盼望,匯聚火力,同心與失業者同行。

  以匯聚代替分散

  近一年來,特區政府成立不少基金與計畫,可惜的是名目過多,分散於不同項目中(如青少年見習就業計畫、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等),有時易令公眾人士為之眼花撩亂,不知從何入手。教會機構與社會服務團體可申請政府資金來幫助失業者,亦可向「創造職位基金」申請。

  「教會關注失業行動」是匯聚眾宗派與堂會的力量,把原先分散的資源集合於一,從而向外見證教會界合一的關懷。現時港人需要的正是落實的行動方案,而非口號式空談或抽象的祝福。本港教會具體祝福整個社會就是在失業課題的回應上合而為一,彰顯神國的使命。透過這兩個月來的聯合行動,令筆者鼓舞的是牧者與信徒,不分宗派或機構,不重個人榮辱得失,不計較工作分配,同心只為基督的緣故,服事本港不斷增多的失業人口。這個行動需要每間堂會、機構、學校或服務團體,全港三十萬信徒一起響應支持,達成使命!

  總結

  教會參與失業行動,不是擁有一切答案,或有明確出路,但我們不能坐視不理,袖手旁觀,我們明知所做有限,甚或成效有限,然而我們確信有所行動,才能喚起社會多一分關懷,少一分冷漠。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十大長者】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