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墳場原是風景點


1921 期(2001 年 6 月 17 日)
◎ 教會圖說 ◎ 浩然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王明道來港主領聚會,住在清風台二號王國璇家中,他由張文照牧師和劉粵聲牧師老遠由港島渡海到九龍城探候鍾茂豐(按為鍾嘉樂牧師之祖父)。當時鍾茂豐是住在嘉林邊道,而嘉林邊道距離基督教墳場是有一段路程。鍾茂豐不怕路途遙遠,帶同王明道步行到墳場在那裡遊覽,可見基督教墳場必然是當時一個旅行的好去處。

  聯會墳場所在的山崗,原名稱之為白鶴山,在清朝嘉慶時代,王崇熙所寫的《新安縣志》對白鶴山都有清楚的記載:「白鶴山在九龍寨西北,有遊仙巖。巖下三小石如品字,上盛一巨石,高約六七丈,廣約三丈餘,壁立難升。石頂有棋枰棋子,至今猶存。石北刻遊仙巖三字,第華遠,字稍模糊。昔有白鶴一雙棲止石上,故名。」在《新安縣志》所記,九龍塞西北的白鶴山就是今日基督教墳場的所在,只不過墳場是在白鶴山的北麓,而在白鶴山南端有遊仙巖,當然是人們常常所到遊覽的勝景。晚清遺老陳伯陶東莞人,光緒壬辰年中進士,以一甲第三名及第「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後任江寧提學使。在辛亥革命成功,民國成立,與母隱居紅磡蕪湖街,母死後遷到九龍城長安街。陳伯陶遷到九龍城之後,亦常常到白鶴山遊覽,他曾寫過一首《鶴巖散步》的詩:

  城郭人民倏已非,今威去後暮雲飛。

  蒼台白石青松路,惆悵山頭待鶴歸。

  陳伯陶在詩中提及「惆悵山頭待鶴歸」,很顯然這座白鶴山是有許多白鶴棲息在茂密叢林之內。據香港地理史所知,有些地方稱為「飛鵝山」、「白鶴山」、「鶴籔」、「老虎巖」等地方,都是與那些動物經常出入多有關係。所以昔日聯會墳場是有許多白鶴飛臨其上,更是黃昏的奇景。在一八四六年廣東新寧縣事候補知縣喬應庚曾在勘建九龍砲臺的呈文中有說:「城之北即白鶴山,僅離城十餘步,登山俯覽全城,如在膝下。」

  在今日墳場的南端是屋村和平房,由於戰後工程開發,已無茂林修竹,更無奇巖怪石。但是跑到基督教墳場的崗頂,實可俯覽九龍城和舊機場全景。換言之昔日的白鶴山是一個觀景的地方。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