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得太多,喜得太早


1914 期(2001 年 4 月 29 日)
◎ 心靈照相機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大家有否想過,為甚麼我們對意想不到的驚喜特別雀躍?科學家最近就發現,原來人類腦袋『享樂中心』遇到意外驚喜時,其活躍程度比面對預期得到的愉快事情更加劇烈。」
《明報》18.4.2001

  人喜歡意外的驚喜。英國埃默里大學及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合作做了一個研究,方法是以電腦儀器向廿五名人士的口腔噴射果汁或清水,發現那些在不預知的情況下被噴射的人,其大腦聽神經核的活動異常活躍;其活躍程度比另一組人強烈,也跟他們對果汁或清水的喜好無關。換句話說,「驚喜」本身已足夠令人快樂,內容反為其次。

  近年的多項調查,指出香港人以不快樂的居多,而且這種「不快樂」有年輕化的趨勢。原本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現在卻是少年、兒童早已愁呀愁的,甚麼也贏取不了他們的歡心。從上述的研究,是否暗示香港人(特別是年輕的一代)最缺乏的是一顆驚喜心,看甚麼好處都是理所當然,是必然的,腦袋已麻木下來,就再不能有甚麼正面的反應了。

  我們兒時常有驚喜。母親到街市買送回來,偶爾買幾件白糖糕、缽仔糕回家,這是驚喜;母親打麻將贏了錢,帶我們到街角的麵店吃牛肉炒河,這是驚喜;欠交功課被記缺點,拿著手冊戰戰兢兢的等父親責罰,他卻網開一面,罵兩句算了,這是驚喜;暑假在家剪線頭、穿珠仔,突然有一個星期六父親帶去沙田望夫山旅行,更是驚喜中的驚喜。

  這一代的小孩子沒有驚喜,大概是因為他們喜得太早、喜得太多。以前我們要拼搏全力去追逐快樂,現在孩子卻是反過來被快樂追逐。兩歲時大人追著餧飯吃,三歲時坐飛機旅行,四歲生日好像擺大壽,對快樂的觸覺早已磨平,甚麼都好像滿不在乎。

  社會愈發達,人心愈空虛,說來有點「老餅」,卻是事實。當人甚麼都有,太容易有,「有」再不能令人快樂,反為是心靈的負累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