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自然


1896 期(2000 年 12 月 24 日)
◎ 如情未了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這一陣在地鐵站的廣告燈箱上,又可以看見標伯和金鷹了。隔了這麼久,許多人大概已經忘記他們是誰,早些時候,他們倒是很著名的新聞人物。

  標伯就是那位九十高齡的老伯伯,金鷹則是跟他相依為命,陪伴他賣疳積散的小猴子。那一陣,漁農處以無牌飼養的理由把金鷹帶走,並強調那是為了猴子好,要讓金鷹回歸大自然。

  當時,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漁農處做得對,動物的權益是應該受到照顧的;但更多人指摘當局欠缺人情味,只顧動物而妄顧垂垂老矣的標伯。

  後來,法庭判金鷹回到標伯身邊,於是皆大歡喜。

  這件事,我的立場卻是矛盾的。一方面,我同情標伯,金鷹和他相依相伴,奪去金鷹幾等於取去他的一半生命;可是,撇開以人為本的想法,金鷹跟著標伯,過的生活究竟是不是最適合牠呢?等到標伯百年歸老,金鷹又能不能獨自生存呢?這些,其實都是很實際的問題。

  只是,我們中國人思考,極少以非我族類為出發點。

  於是,我想起少年時代看的電影「獅子與我」。一對夫婦為了讓心愛的寵物獅子回歸自然,一步一步細心安排,使過慣家居生活的獅子重尋獸性,逐漸融入原屬於牠的原野。電影最令人難忘的一幕是:男女主角含淚目送愛獅步入叢林,主題曲「生而自由」(Born free)響起,獅子彷彿也不捨地一步一回頭,使人深深感受人獅間的愛。

  最近,我在互聯網上不斷收到有關殺人鯨keiko回歸大海的消息。一群海洋學家花盡心思,要讓從小成長於水族館的keiko逐步適應海洋生活,每次看到網站傳來的照片,我就既感動復感慨。

  感動的是,keiko何幸,竟遇到如此愛牠的人類;感慨的是,甚麼時候,我們中國人才懂得這樣去愛動物,而不會只想著紅炆或清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神學生講場】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