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call loan,苦主無路」、「家有負資產,生活好鬼慘」、「請君讓位下台,解決八萬五魔咒」、「Free our economy, no intervention」......
不用說,也會明白這是一些抗議的標語。很難想像,六月二十五日,一天內共有五宗遊行及靜坐活動,警方估計有五千五百人,而有關團體估計的人數,則接近七千人,人數縱然有所出入,但事實確是一天內有這麼多人上街,為的是表達不滿,宣洩不快,這些不滿、不快,不僅是房地產,還有醫療、市區重建、社會福利、以至司法等多個範疇。
慶幸當天這麼多的抗議,最終都在和平氣氛下結束,未有釀成任何混亂,這一點證明「怒民」縱然有吼聲,但尚算克制理智。
當天最矚目的,當然是「保資產,振民心」進行,人數是眾者之冠外,亦有自稱中產的苦業主表示從未上街,今次也要走出來示威。
總是不明白,如果買樓自住,樓市升跌有何相干?除非買樓是用作投資,那則當作別論,但既然是投資,當然便有風險,要承擔風險,不就是承擔決定後的責任嗎?那又豈可把責任算到別人頭上。試想,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承擔自己決定後所帶來的後果,無論是禍是福、是利是弊,又抑或把咒詛變成祝福,總也要一一面對、接受。
持不同意見的,可能會說,如果是施政失誤所導致,政府便應負上責任,這樣說沒有多少人會反對。不過,硬要政府樣樣出手,穩定樓價、推高樓價,便很有疑問,甚至違反自由經濟原則。
我們這個城市如果全民皆愛炒、人人皆愛「搵快錢」,我們下一代會是怎樣的人?我們這個社會還有希望嗎?
溫燕蘭(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