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點滴「豈可任讓良心放假!」


1826 期(1999 年 8 月 22 日)
◎ 文林 ◎ 鄭譚佩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書名:《兒童道德教育》

  作者:Roger Straughan

  譯者:李奉儒

  出版:揚智

  

  雖然《兒童道德教育》這書的主要目的在於說明道德哲學與道德教育兩者的關係,並指出若對於道德哲學沒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和了解,就無法滿意地處理道德教育的問題,但這本書卻引發我深思一個相近似的問題。

  為人父母的,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為「好」孩子,但所謂的「好」,其實需要加以解釋。甚麼是「好」呢?不同的父母,很可能有不同的定義。「甚麼是好」是該書第三章的標題,但對於「甚麼是好」,書中卻沒有下任何定義,不竟這只是一本導論性質的書,其目的也不在於此。因此不作定義也似乎是無可厚非的。

  然而,對於有基督信仰的我來說,我想,我還是可以說出「甚麼是好」。但問題即便浮現:我所說「好」的東西,我有行出來及維護、持守嗎?若果這本書的目的在於說明道德哲學和道德教育兩者的關係,那麼作為讀者,作為培養孩子道德的母親,就必須反省自身的道德哲學或倫理立場來自甚麼。

  聖經雖然是一本信仰的書,但所表達的基督義理,卻是涉及生活的,也可是基督徒倫理道德的教本。摩西在申命記囑咐我們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又要把祂所吩咐的話都記在心上,且要殷勤教訓我們的兒女(六5-7)。然而,作為信徒的我們,有否實踐?

  在這個夏季,先後有數件事件可以用來考驗我們的信仰,就是我們有否把信仰內化在個人生命之內,催化自己成為一個有道德感、有良知和道德勇氣、秉行公義的人。首先是「六四」十週年,接著是「一六七」這個驚人數字以及連帶的釋法事件。雖然我們可以說這些事涉及歷史真相和法律問題,但我們也可以說這些事是涉及道德倫理的問題。忘記與否,並不是記憶力的問題,而是對歷史、對見證歷史承擔責任的道德問題。

  同樣,支持釋法也不是法理問題,而是有否出於維護個人既得利益而漠視及剝奪別人權利的道德問題。當我們願意深思自己的道德抉擇、深思反省所持守的信仰,我們才可以深切地知道自己把甚麼道德價值來教育下一代。我們在教導孩子要與別人分享糖果,卻不願「把我們的經濟成果付諸流水」,和內地人分享時,我們是否能夠說服孩子與人分享?若我們活在雙重標準下,怎樣有效地成成為孩子的榜樣?

  道德教育雖然看似是個冷門的問題,但卻是個人成長的核心課題。聖經箴言中的智慧人說:「要保守你(良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良心)發出。」(箴四23)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