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30 期(1999 年 9 月 19 日) ◎ 教會圖說 ◎ 浩然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據所知從一八四二年至一八四七年基督教會先後開設的學校有浸信會的「宏藝書塾」;「馬禮遜紀念學校」;「浸信會女校」;「英華書院」;「美國公理學校」;「英華女校」等。至一八四七年之時浸信會開設的宏藝書塾、浸信會女校、美國公理會女校已經遷入內地,或已停辦。英華女學規模甚少,不能稱得上書院。而「英華書院」於一八四三年十一月由馬六甲遷到香港,經已轉變成為一間英華神學院(The Angle-Chinese theological Semianary),專門招收學生攻讀神學,為教會培育傳道人才。因此當時的「香港飛鵝山書院」,只可能從「馬禮遜紀念學校」(Morrison Education School)去考證。事實上「馬禮遜紀念學校」自一八三五年在澳門創校,一八四二年遷到香港摩理臣山(Morrison Hill)設校,都是沒有一個中文的校名。一八四三年廣東布政使黃恩彤來港籌備簽約事宜,在《撫遠紀略》一書,曾記謂:「有二砲,俱在平地,開一直路的二十餘里,可以馳馬行車。有天主教一、書院一,規制狹隘。書院稱馬公書院,蓋馬禮遜之老父馬禮遜,頗通漢文,在粵最久,曾充副使,進貢入京,英人推為文學士,故書院乃假其名也。」若然是假馬禮遜之名,亦英文之名而已。由此推知,摩理臣是由於開設馬禮遜學校得名,而在馬禮遜未開校之前,應是時人稱之飛鵝山,該地臨近海濱,為飛鵝棲息之地。故此馬禮遜學校原先是以飛鵝山地名稱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