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玲牧師在《見證基督─使徒行傳品讀》一書裏,不斷提及彌賽亞羣體;這羣體就是認定耶穌是那獨一的彌賽亞,並要效法、延續彌賽亞耶穌的工作、使命。當中最重要的不是有甚麼業績,而是要忠心,是要見證基督。
這些彷彿都是老生常談。
然而孫牧師卻不斷強調使徒行傳中的彌賽亞羣體是跌撞的、是「論論盡盡」的。這樣跌撞的羣體裏所活出的忠心,會是怎樣的一份忠心?
我們對忠心總以為是大義凛然的,但孫牧提到《沉默》,裏面的基督徒主角「只能」隱藏地「持守」信仰,哪還算是忠心嗎?何謂持守呢?我們一般理解的持守,是要站出來、是挺身而出;而不是隱藏吧?持守,應該是勇於承認、見證自己的信仰?
見證,孫牧師同樣帶我們有很多思考。我們都聽過見證的意思就是殉道。但孫牧卻從使徒行傳中指出,見證基督的人,是有殉道的,但也有不是殉道的;有留守在耶路撒冷的,也有流散於外的。
沒有誰比誰更高尚。
但在我們的認知或想像裏,見證基督應該是有一定標準;應該是一份很崇高的情操。所以我們總容易將殉道與見證掛鉤。而那在跌撞、軟弱中掙扎、匍匐前行的彌賽亞羣體,還可以見證嗎?還算是見證嗎?
抑或他們是在甩甩漏漏中,見證神沒有丟棄?見證神到底的愛?
孫牧也提及彌賽亞羣體中,總有很多不同意見的時候;並且沒有人的觀點可以是等同神的旨意。神可以,也有一錘定音的時候,但似乎更多的時候,是藉彌賽亞羣體在探索、尋索神心意的過程中,藉羣體彼此真誠對話、討論,甚至拗撬;神的心意就在當中慢慢浮現、顯明。
只是,生命的真相往往是,在當下大家都只是摸着石頭過河。過後,大家回望,才真正看見神的足跡與工作。
我們其實是很有限!我們往往沒有答案!
在羣體的多元裏、在彼此真誠對話的碰撞中,我們可以看見彌賽亞羣體的多元和可能;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經歷與故事;可以有不同的崗位與能力,在種種不同裏,一起見證基督。
這樣尋索神心意是豐富的,但我們是不習慣的。因為當想到神旨意時,我們總傾向要找一個絕對的答案。神旨意應該是單一的,是定於一尊的,然後整個羣體同心去達成這個定於一尊的「神的心意(人的目標)」。
但在使徒行傳裏,神卻是藉教會羣體說話、藉教會羣體或高或低或成功或跌撞的經歷來說話;彷彿就是要呈現神的工作,是可以有不同形式、不同可能。
彌賽亞羣體不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羣體,也不是完美無瑕、活像烏托邦的羣體。彌賽亞羣體也不是毫不膽怯、人人都要殉道才叫忠心的羣體。
彌賽亞羣體是在跌撞中,卻仍願意忠心見證基督的羣體——一羣生命裏有耶穌身影的人。
馮文傑(德慧文化課程及市場推廣主任)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喜閱.門徒】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