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哲學家和基督徒的對話,基督徒不認為單靠自然律是理性、仰賴信仰是幼稚。自然律衍生的自然正義(natural justice)可以是為貧窮和受壓迫的伸張正義,這是重要的。但信徒除了受此正義原則外,還有宗教特定的正面正義原則(positive justice)。基督教重視的多於正義,哲學家關心今生幸福的生活,但基督徒目標不止短暫的浮生,更在分享神聖永恆的福樂,這不牴觸自然律,只是超越了自然律的世界秩序與道德法則,而愛就是超越一切律法要求,基督徒從上帝領受,在今生和永恆裏學習與實踐。
猶太人堅持自己也像基督徒重視死後生命,這令哲學家驚訝,因為他以為猶太人的聖經只集中上帝此世的懲罰和賞報。接着論題便轉向賞罰的倫理學探討,哲學家與基督徒同意賞罰的行為兩者也可以是公義的,關鍵在於有否良好動機及意圖。一如阿伯拉在《認識你自己》的倫理學著作所強調,意圖而非行為去作道德是非判斷,也試圖為當時猶太人所受的迫害,表達同情與理解。
阿伯拉甚至大膽推論,在全能全知全善的上帝,祂的意圖是最美好的,只是有限的人難以理解和接受祂的大度與寬容,即使我們眼中的罪行,如魔鬼對約伯的試探,猶大對耶穌的出賣,猶太人釘死耶穌等,這些行為本身是惡行,但上帝可以轉化這些惡行,成為更大的美善,超越行惡者邪惡的本心。阿伯拉試圖為上帝開脫世界上苦罪的問題。
《哲學家,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對話》全書三邊的對話不是要貶低任何一方,而是以理性和互相尊重的態度建構這場對話,阿伯拉的開放對話態度,在今天仍然合宜。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喜閱.門徒】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