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十章三十至三十七節有關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是關乎合一。第一,後來被稱為「好」的撒瑪利亞人之被讚賞,因為他感受到受苦者的苦,選擇與受苦者團結,守護他。受苦者可能已昏迷了,發不出呼叫,但他的流血向我們呼籲。利未人和祭司選擇漠視,但撒瑪利亞人選擇看見,不只因為他的慈心使他不能裝扮不看見,更因為他準備已安排的生活遭打擾,甚至因此帶來麻煩。那麼,利未人和祭司不一定沒有慈心,而是不想被打擾、添麻煩。撒瑪利亞人不是很清閒,否則,他就不需交託店主照顧受傷者。從此看來,合一是願意與受苦者團結,並因此導致生活被打擾,添麻煩。
第二,除了那稱為好的撒瑪利亞人與受苦者團結外,另一團結者是店主。故事對店主沒有太多描述。例如,他是「好」店主嗎?他接待受傷者是看錢份上嗎?他是可信任的店主嗎?我們不知道,但沒有店主,這故事就無法講完。只有撒瑪利亞人,故事的重點是撒瑪利亞人的「好」;但因為有店主,故事重點是受苦者得到相對地好的照顧。從此看來,「合一」牽涉不同角色,讓受苦者得到照顧。有些人在前線、有些人在後方;有些人付出較多、有些人付出較少;有些人常被提及,有些人沒有太受注意;有些人很積極,有些人只做了基本。我們無需比較,也無需要步伐一致,但我們卻已不同形式參與做好這事,讓受苦者獲益。
第三,當我們集中撒瑪利亞人的好,甚至要效法他時,我們不要忽略這故事被強盜打傷的受害者。這受害者不是配角,為要讓撒瑪利亞人出現,他是這故事主角之一。受傷者在合一事上好像沒有甚麼角色,但我會說,他促使合一出現,讓撒瑪利亞人和店主合作,也讓讀者參與。「合一同心」不只由有能力建立,更包括不同能力者的角色。
「撒瑪利亞」的「合一」使我聯想起捷克哲學家帕托什卡(Jan Patočka)提出的「受動搖者的團結」(solidarity of the shaken)。他指出這份動搖是從戰爭前線的經驗而來,它是震撼的,因為它使人們重新認識生與死,並思考歷史的意義。這份動搖讓人們從舊有思維釋放出來,因為舊有思維不再可以解釋、承載和面對當下,但同時,它能打開人們新視野和新可能,呼喚人們一起作決定和領導歷史,就是「有責任地生活、活出一個歷史生命,並願意擁抱在舊世界與新世界之間的張力。」 合一是從受動搖開始。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