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死亡的生命教育:在哪裏死?


3005 期(2022 年 3 月 27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據二零二零年調查,香港人死亡的主要地方是醫院,佔93%。在寧養院、護老院和自己家庭的死亡是少數。醫院是否適合死亡?醫院對臨終者及其家人是否有足夠支援?若不是,為何臨終者仍選擇在醫院死亡?若醫院不適合死亡的話,社會有其他選項嗎?這是今次要討論的課題。

  基本上,醫院的設計不是為臨終者及其家人。第一,死者離開醫院的門口安置在後門,前門是給康復者。這安排有實際需要,讓病患者不因亡者而影響其已不穩的情緒,但代價是亡者不可以堂堂正正地死。第二,醫院主要是按專科設計和分類,病人也被安置於不同專科。臨終者屬於哪專科?紓緩治療科,但醫院不是最適合地方設立紓緩治療科,因為所要求的空間、時間和人手與其他病房很不同。事實是入醫院的臨終者仍會被安排一般病房,不是紓緩治療病房。基於以上理由,醫院不是一處好死的地方,但為何仍有這麼多人選擇死在醫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臨終者不想加重照顧者擔子。若此,醫院是擔起照顧臨終者的責任。另一個可能,醫院是被遺棄者的地方。若死在醫院是不理想,可以有其他選擇嗎?那些在安老院生活的可能可以在院舍臨終嗎?不在院舍的可以在寧養院或家庭臨終嗎?

  自一九九零年初,政府開始推動寧養照顧。寧養以服務臨終者為目的,讓他們在其人生晚期得到有適合照顧。寧養以紓緩痛楚取代治療、以整全關懷取代以醫療模式為主的關懷。在寧養院,臨終者沒有被號碼代替、不需要穿著統一服裝、他的記錄不是病歷,而是他的故事。臨終者對自己的安排有更大自主。離世時是堂堂正正從前門離開。然而,寧養院是否最合適死亡地方?肯定的,寧養院比醫院優勝,但又不一定是最好,因為對臨終者來說,寧養院始終有點陌生。當然,陌生感也可以有其重要性。

  例如,當有長者在安老院舍已生活一段長時間,安老院舍是否可以成為臨終者死亡的地方。家庭又是否另一個選擇?法律有配合嗎?具體操作可行嗎?社會文化預備好嗎?當然,最核心問題仍是臨終者的意願。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全港聯合網上祈禱會】

【喜閱.門徒】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聯會消息】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