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有時,請安有候


2985 期(2021 年 11 月 7 日)
◎ 牧心世情 ◎ 陳培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筆者雖非出生於基督教家庭,但返教會的日子竟也有一甲子,按牧不覺已三十個寒暑,看過光怪陸離事情着實不少。近年遇到有些教牧同工,在到職堂會前已事先聲言:「營會絕不過夜,不做家庭探訪」。原因主要是個人家庭需要或「怕睡不好」,故要作出不近「人」「情」的抉擇。令人咋舌,很是弔詭!

  我是三十二歲才從神學院畢業。第一個事奉堂會座落在土瓜灣,會友多來自基層家庭。堂會是創立了三十三個年頭的中小型教會,聚會人數還不足二百人,卻保有一個千人名字的教友名冊,大部分都是在五十年代末往後五年加入的,也許和當時教會派發救濟物資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堂會早年曾設立小學,卻因當局教育政策傾側扶植了校董會,意外地讓堂會受傷害、被排斥,還要尋求另置物業安頓和發展。所幸堂會很有傳福音動力,爾後獨力和合作設立了兩個佈道所,對宣教呼求尚算積極回應。

  堂會經歷了多年變遷。在我到職後,常發現會友會私下與已離任或退休教牧分享近況,表達需要。想想那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因為他們彼此早就較為熟悉。在執事、熱心姊妹和退休教牧協助下,我們開展了探訪計畫,每週分區有系統地探訪會友家庭,期望半年訪遍一次。這樣持之有恆,慢慢我已經可以把會友家庭背景、親屬關係、生死遷徙,理出頭緒。兩年後,我更把教友名冊重整,按活躍、節期和失聯狀況,整理出個系統來。

   家庭探訪除了可以增強對信眾熟悉外,我更發現再次登門拜訪時,很多會友經已急不及待地想把許多放在心底的說話和難處,傾倒出來。遇上會友午夜來電(教牧戲稱「午夜凶鈴」)、急病或離世,牧者的陪伴至為重要。在那些年,我學會了:「探望有時,請安有候」。更重要的,原來每個會友都有屬於他的生命故事,等待着有人來聆聽!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