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天國的比喻中提到的「麥子與稗子」,是指天國的教會與不同國家將要一起生活,仍不是時候將它們分開。那在不同年代跟隨耶穌的門徒,必定活在張力之中,實踐我們所相信及追隨的耶穌。到底活在張力中的信仰生活,要如何從聖經得到啟迪?
十一世紀的安瑟倫(Anselm of Canterbury, 1033-1109)面對中世紀的種種挑戰,以及當時的教會大傳統(Tradition)所塑造的信仰框框。他指出「信仰尋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的真實信仰生命,其實是需要進入思考、進入辨識去尋索所相信的神,是我們一生的功課。這是以信心作起始,然後在生命裏遇上種種難題的時候,藉着神的恩典來進入理解神的心意的過程。當中需要神的憐憫及恩典,活在其中的人更需要確認我們的身分,是屬於神所拯救的子民,我們便盡一生的力量去學習聖經、活在羣體裏共同尋求神的心意、盡一生的智慧去信任神給我們機會,盡力去活在當下面對從來不斷的困難與挑戰。
從中世紀直到今日的世代,接受「信仰尋求理解」就是需要我們用神給予的智力、理性與無形的信心來相信三一真神,其實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可能,我們要先確認身分來開始理解為何我們相信神,仍需要智力、理性與與信心。馬太福音十三章四十六至五十節指出當耶穌的親生母親與弟兄來到找祂,耶穌對身邊圍着祂的人卻說「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弟妹和母親了。」耶穌的說話直接挑戰大家對親人身分的認知,祂將人只看活在世間的身分,直指接駁到屬天國裏與祂有關係的家人身分。這是需要思考、要離開本我視野才能過渡到屬神兒女的身分。
如此來看,信仰是不斷被神挑戰及更新的過程;面對廿一世紀在香港的處境,跟隨耶穌的門徒也當如此,思考的目的是為了遵行天父的旨意,成為天國降臨前的見證羣體。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釋經講道】
【特稿】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