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移往香港


2966 期(2021 年 6 月 27 日)
◎ 福傳中華踏腳石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英國在一八四一年一月攻佔香港時,倫敦傳道會宣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正身在澳門事奉。他隨即將事工遷至香港,在政府批出的小丘建立「馬禮遜紀念學校」,並為山丘取名 Morrison Hill(摩理臣山)。後來合信喪妻而返回英國,他在一八四七年與馬禮遜長女瑞貝卡(Rebecca)結婚,之後重回廣州發展醫療服事。

  與合信同船出發往工場的理雅各(James Legge),在一八四零年一月到達馬六甲。他屬學者型教育家,認為英華書院錯漏百出,起初拒絕投入;一八四一年接任校長即大事改革,於一八四三年遷至香港又為書院重新定位。理雅各與隨他到香港來的華人同工屈昂及學生何福堂,於建立香港教會都有極大作為。

  理雅各既熱衷教育與學術研究,亦熱誠傳道與植堂。他由一八四零年至一八四一年兼任馬六甲「基督堂」主任牧師。一八四三年來到香港,隨即為同來的學生籌組聚會,稱作「英華書院公會」,輾轉延續成為現時「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一年之後於一八四四年又成立 Union Church(佑寧堂),服侍英語人士。兩者是香港現存歷史最久遠的教會。

  屈昂是馬禮遜於一八一六年由廣州聘往馬六甲福音站的印刷工;後來回到中國,至一八三零年才真誠歸信,由馬禮遜施洗。屈昂此後熱切傳道,成為梁發的助手;一八三五年為逃避政府追捕,再次來到馬六甲,日後認識理雅各。屈昂隨福音站遷到香港之後,一直投入合信開展的醫療傳道事工,在香港服侍二十年之久。

  何福堂原籍廣東佛山,幼年隨父親往馬六甲謀生。他在一八三七年二十歲時入讀英華書院,精通中英文、聖經原文、神學,尚未畢業已經參與教學。何福堂隨理雅各來到香港,既牧顧華人及英語兩所教會,並到廣東佈道植堂。兩人亦師亦友,於一八六三年合建新堂,延續發展成為現時「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何福堂於一八六四年受按為「牧師」,是真正首名蒙授 Reverand 尊銜的華人牧師。

  理雅各以恆河外方傳道會宣教士的身分開始事奉生涯。在香港他被政府委任策進教育,日後成為英國首名漢學家。

  區伯平(撰文、拍照、繪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路歷程】

【字遊行】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