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在校園時


2963 期(2021 年 6 月 6 日)
◎ 平視人生 ◎ 李灝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教育本該如此。」—— 我所任教的學校,成立初時用了這句說話作為宣傳口號。然而,「本該如此」一詞流於空泛,問一百個人,隨時換來百個答案。站在批判思考的角度,這叫「含混」(vagueness)。

  何謂「教育」?的確,這是個大題目。我仍沒一個清晰的答案,但在同工身上,又彷彿窺見了一點端倪。無獨有偶,以下的二三事統統發生在剛過去的學期。

  先說一位前輩。他在課堂其中一節,帶領逾四十位同學走訪一間「無牆教會」。這間教會踐行了許多嶄新的社會服務,並把經驗輯錄成書。帶隊的老師很有心思,預備了約二十本書送給同學。他說:「是有人捐出來的,不是一人一本,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愛看書。歡迎你取,只要你真的願意花時間讀。」他又補充,「看完最好不要放在書架閒置,嘗試轉贈別人,讓書重獲第二生命。」我敢打賭,一定是老師自掏腰包,但又說成奉獻。他的左手行善,卻不讓右手知道。

  接着是位同輩。近日跟他閒聊,言談之間,問他六年以來印象最深一位同學是誰?他的答案教我不太意外,那位同學確實棘手,直接一點,就是難教。這位老師比我年輕,卻有一個源自恐龍時代的習慣——愛寫教學日記。有天,他在格子坦露他的沮喪、他的乏力、他的痛心,然後拍攝下來,發給文中提及的主角,完完全全剖開自己的心。柔聲細語,同學感應到了,繼而說出了令自己成長的一句話——「對不起!」

  另一位同工,肯定是發達國家的寵兒,推高低迷的生育率。她一成家,就打從心底想生五個寶寶。最後只生了兩個。她的首位永遠是留給家人,雖然年紀小小已有博士頭銜,卻不銳意踏上學院的路,寧願騰出更多時間,見證囝囝囡囡成長的每一步。快要放下教鞭了,第一件從辦公室帶回家的東西,滿有象徵意義,是一本相簿,內裏存放的盡是一家四口的照片,從黃漬斑斑到簇新的。於她,情——而非成就——才是生命得值一活的理由。

  我從未讀過《愛的教育》一書,卻不禁臆想,假如那位作者仍在,以上三個小小片段會否成為他的題材?此刻,憶起從前一位前輩,每星期都禁食一天禱告,求主的靈在校園裏運行。這是一首詩歌,「主求你充滿我們,來醫治這地;主求你充滿我們,來轉化這地。」

  求主充滿這地,在每所校園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路歷程】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