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懼怕」


2954 期(2021 年 4 月 4 日)
◎ 每月眉批 ◎ 施德藩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我確實認為今天所發生的其中一件好事,正是在較廣闊的社會層面,失去我們作為基督徒的地位和權力,」史丹利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在一個訪問中提到,一如既往地不帶任何花巧。「那種失去讓我們得以自由。作為基督的門徒,我們再沒有甚麼可以失去。那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因為作為一個沒有甚麼可以失去的羣體,我們就可以義無反顧地按着基督的心意去生活。我們不必事事勝算在握。」

  我們看見,今天的權勢仍在使用二千年前的策略,而不少人圖謀玩弄我們的恐懼、摧毀我們的盼望、隔絕我們的喜樂,」哉思赫麗黛在《餅與酒》中這樣寫道。優雅地站在對立面上的,是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當權者不把她們當作一回事,門徒對她們亦將信將疑。跟這恐懼和欺詐對抗的,是這些女人的簡單信靠;她們能以站在十字架下、目擊墳墓的石頭輥開、黎明時去膏耶穌的身體。她們的賞賜,是得以見證基督的復活。「不要懼怕」是耶穌看見她們的第一句說話。

  ~ Caitrin, “Plough Weekly”, 12/03/2021

  

  一直以來,教會都以為自己已經很謙卑,效法主的卑微,倒空自己,成為一般人的樣式,住在一般人當中。我們完全看不見自己在社會中的優勢:我們賑災、我們扶貧、我們開設醫院、建立學校。我們跟政府開會,商討社區建設和社會服務的項目。我們的主教府,可以媲美政府高官的府邸;我們開設的非牟利機構,主導着整個社福界的工作。社會上令人艷羨的名校,都有教會宗派背景。我們的葛培理,可以入白宮跟總統共進早餐;我們的佈道家,可以入英國皇宮開佈道會。我們跟民眾,一直都是施予者與被施予的關係。當然,我們的口號,一直都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

  但有能力幫助,畢竟是一個優勢。正如政府的員工在理論上都是服務羣眾的「公務員」(civil servant),可是在民眾的眼中,或許也在他們自己的心中,他們都是高高在上的「官員」。

  但時移世易,無可否認地,正如作者所言,教會在較廣闊的社會層面,正逐漸失去我們作為基督徒的地位和影響力。

  社會的世俗化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教會過往在各個公共領域的地位,已逐漸被日漸壯大的政府部門、發財立品的商家富豪、塑造機構形象的跨國商業品牌所取代。他們一般比教會更付得起錢、出得起人。教會過往沒有任何競爭對手的贈醫施藥、辦學扶貧等工作,現在都被更龐大更完善的政府政策和機構所吸納。以前的慈惠工作,現在都有政府福利部門跟進;不錯是比較官僚,但你不能說他們沒有做。在內地,經濟的起飛也讓地方政府不再那麼開放接受外來組織透過五花八門的事工傳教。

  這些「失去」,讓教會重新反思作為基督門徒的身分。感覺上,我們的腰板確實沒有以往直,自信與尊嚴也好像沒有以前澎湃。但正如侯活士指出,「那種失去讓我們得以自由」。因為「作為基督的門徒,我們再沒有甚麼可以失去」。

  坦白說,以往教會從服侍而來的榮譽、地位和權力,確實並不值得戀棧。作為一個再沒有甚麼可以失去的羣體,我們反而可以義無反顧地按着基督的心意去生活、見證,而毋需為了保住既有而妥協信仰。

  今天的權勢,用的仍然是二千年前的策略:玩弄恐懼、摧毀盼望和窒息喜樂。恐懼令你畏首畏尾、瞻前顧後;沒有憧憬盼望削弱你向前的動力;失去喜樂,生活和工作又有甚麼意義?

  孑然一身,沒有甚麼可以失去,你反而可以無所畏懼,不必計算利害得失。就像福音書中那些環繞在耶穌身旁的女人,她們既非反對者打擊對象、亦不屬於組織中的持份者;她們反而可以優雅地面對恐懼和欺詐,在眾人都在匿藏、躲避時,能以自由、公開地站在基督被釘的十字架下,近距離目睹墳墓石頭的輥開,見證復活的基督。

  關鍵是你一無所有。沒有,就不害怕失去;無力,對手就不會將你視為打擊對象;不羣,就沒有黨爭。耶穌說:「不要懼怕!」,聖靈所結的果子,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些事情,就連《港區國安法》也不能禁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路歷程】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