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四日,是源於歐洲文化的「情人節」。今天二月十四日,是中華農曆新歲的年初三;稱為「赤口」。部分基督信徒可能留意,過兩天之後的二月十七日,是教會傳統禮儀年曆之中、「預苦期」(Lent)的起始日子,稱作「塗灰日」(Ash Wednesday)。
瓦倫丁(Valentine)是第三世紀的羅馬地區主教,殉道離世;至第五世紀的教宗選定二月中來紀念他。「瓦倫丁日」(Valentine's Day)直至十四世紀才開始在英語世界發酵,匯入浪漫愛情氣息,並且隨着商業推廣而日漸普及,又附於歐美的影響力散播全球。東亞地區稱這天作「情人節」,慢慢又將「情人」的對象擴闊至廣泛人際關係的「人間有情」。
歲晚與新年是全年辛勞作息的小結和再起步,是所有民族文化共通的親友聚情日子。「團年」-「拜年」-「開年」,可說是中華傳統過年三步曲。可是「相見好,同住難」;中華文化又有一股實事求是的幽默,在這段強調聚情的日子竟然定一天作「赤口」,大家要避免互訪!其實這項中途插入的疏離舉動,意在減除因着緊密相處而引發摩擦,依然旨在維護彼此的情誼。
基督耶穌成就救恩,由降世為人到捨己挽回,都在充分地彰明上主對人的愛情。古教會為求教導基督耶穌的言行,設計了圍繞於他生平事蹟的禮儀年曆。由「塗灰日」開啟的「預苦期」,旨在滋育信徒「愛上主之情」,來承接和回應「上主的愛情」。
世俗了的「瓦倫丁日」,及後擴大了含意的「情人節」,仍在提示我們,生活需要人間情愛,才可以持續產生正能量,迎對不易的世局。中華新年的另類節目,「赤口」亦在提示另類人生智慧,「對質有時,脫離接觸也有時」;人間情愛總亦需有各自的冷靜寬轉空間。至於基督教會的「預苦期」,更在展現示範,只有沒保留的愛,可以解開無法的死結。
世情詭變急轉,心緒激盪難免。怎好活下去?或者說,怎能活上去!情人節加上赤口再加塗灰日,相隔幾天的巧合,三叠的相近意義開出一方:珍重人間情愛,同行人生路。信徒在失序的世間堅信上主永恆掌序,靠着上主沒保留的愛,承受主賜的平安,散發主賜的平安。
區伯平牧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天路歷程】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