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分享全球疫情下的台灣基督教書業


2939 期(2020 年 12 月 20 日)
◎ 閱讀馬拉松 ◎ 陸文倩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序

  全球疫情來勢洶洶,台灣的基督教書業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各地封關、限制人數聚集的情況下,出版業界該如何自處?早前「有SAY講場」基督教網上直播節目特別請來資深出版人、中國主日學協會總幹事陳敬智弟兄,校園書房出版社營業總經理鄭漢光弟兄分享他們的看法。

  疫情困境 迎難而上

  在疫情的衝擊下,本港原訂七月舉行的書展決定順延一年,而台灣基督教書業亦迎來寒冬。陳敬智直言此次疫情對出版業打擊很大,營業收入只有往年的三至五成。他以中國主日學協會旗下的書房為例,人流量只有以往的三分之一左右,大跌六成。陳敬智也提及買書並非必需品,台灣市民在疫情下減少外出,亦減少前往書店購物。除了台灣境內書籍銷量減少,海外銷情亦受重創。無論是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因疫情令物流運輸嚴重受阻,影響宗教書籍外銷。

  疫情對於校園書房的影響也很大。鄭漢光表示校園書房在今年的策略為「休息和放慢腳步」。因為疫情的關係,二至五月期間,其營收比往年少約四成,海外銷量大跌五至六成,而書店的客量則下跌三至四成,情況普遍偏差。針對此情況,校園書房會着眼於網絡市場,學習新技術,從紙本轉移到線上市場。

  

  政府出手 補貼業界

  台灣政府向來重視文化發展,陳敬智和鄭漢光均表示,政府對出版業界提供補助,提供針對性的措施,避免企業裁員,協助企業渡過難關。陳敬智提及,政府因應營業損失的虧損作出薪水的補貼,雖只是一小部分,但其目的是不要令員工放無薪假,保障基層員工的福利。鄭漢光亦補充,最近台灣的《國度復興報》縮減人手,而今年的基督教書房也關閉了兩三家。這是一個警號,代表基督教出版業的經營情況出現下滑。

  

  台灣書展 逆境求生

  台灣基督教書展如期在十月舉行,鄭漢光坦言今年情況較上年差。相比上年有近五千人次參觀,今年只得約三千八百人次,下跌二至三成。市民整體的消費狀況也較低,整體營收要打六至七折。陳敬智補充,往年「福音書房」會在中南部動員多人參與書展,但今年因疫情的關係難以動員那麼多人,所以人數相對減少。另外,以往消費能力強的多為神學生,而今年多為散客,客源分散亦導致營收不足。因疫情關係,書展亦失去重要的海外參加者市場,又少了很多來自書房的訂單。整體而言,書展的營利狀況呈嚴重下跌趨勢。

  在吸引客源方面,陳敬智表示現在的書展少了很多樂趣和新鮮感。他以美國基督教零售業協會(Christian Booksellers Association,簡稱CBA)書展為例,讚揚其周到的策展,如免費送咖啡、免費送書,以及在場地舉辦很多培訓和演講等,感慨現在台灣的書展缺乏這些樂趣。對於台北基督教聯合書展,要仿效美國CBA的做法,鄭漢光不太認同,因為CBA是美國基督教界與零售業的大事,主要目的是促進基督教出版社、基督教零售業同業間的交流,同時也是書籍訂貨會、版權交易的地方,其次大會安排很多的出版編輯、營運銷售的工作坊,培育從業人員。所以其中有些作法不適合直接套用在台北基督教聯合書展,也許這些方式帶來參觀人數,但並不代表能增加銷售金額,大家只是來拿贈書。他進而補充,過去台北基督教聯合書展,只停留在集中眾出版社銷售書籍而矣,而沒能真正做到推動閱讀風氣。但他亦讚揚台北書展逐漸增加沙龍及演講活動,着重和讀者互動,打造文化傳遞的根基。

  

  書業變陣 尋求出路

  成立了四十五年的「校園書房」台北總店,在經過三年多的拆建,在今年九月新大樓落成,繼續服務市民。鄭漢光提及新書店將會改變銷售策略,以前會將很多基督教書籍都放進來,但現在更着重選書、辦小型講座等,藉此傳遞信仰的價值。這次透過LINE會員的方式吸引讀者,在二到三月期間吸收了約八千名新辦會員。

  陳敬智亦表示,因為疫情的關係顛覆了傳統的出版觀念,紙媒不再是唯一的載體。現在讀者閱讀很多元化,他們會用手機、電腦、電子書來閱讀。這對於出版者、編輯人員、行銷人員以及書房經營者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是改變的契機。對於出版社來說,如果預估該作者的書沒有很大市場的話,會先出版成本較低的電子書、安排演講等,成為增加版稅收入的管道。他繼而補充,基督教電子書增長的數量很少,因能提供的書種很有限,而且現時閱讀器未算普遍,故電子書的銷量亦未算理想。

  

  電子銷售 求新求變

  對於電子銷售,鄭漢光表示台灣的電子書發展比其他地區慢五年以上。他提及電子書的概念是「養讀者」,發展電子書主要有兩個目的。第一,吸引一些喜歡買書,但沒辦法一次過買很多書的讀者。第二,引領一些喜歡電子書的讀者去買紙本書。現在電子書的收入只佔整個營收的一到兩個百分比,而質素較高的電子書銷量約一千本,定價是紙本書的六至七折。平台會抽約三四成,還要分成給作者,所以最後電子書的盈利不算很大。他提及電子書主要倚賴閱讀器和電子產品,反映現在進入了數位閱讀的時代,能讓出版業界反思未來的閱讀會變成甚麼樣子。他認為電子書更容易拉近與年輕一代的距離,讓他們更樂於閱讀。

  

  折扣普遍 惡性循環

  鄭漢光認為台灣的折扣普遍,導致整體出版業界陷入愈折愈低的惡性循環。很多教會如果一次性買很多書會想要多些折扣,書店也會有相類的要求,即使只購買少量同一本書,也會特意向出版社要求折扣。如果有書店的會員卡,購買的時候已經有八、九折,但他們還不太滿意。同時書店為了搶生意,自己會再給額外折扣給讀者,所以這個惡性循環的生態是自己造成的。鄭漢光反思,出版業界是否應該做這麼低的折扣?

  陳敬智補充在雙十一的時候,因網絡書店「博客來」推出六六折的快閃優惠而引起四十家獨立書店抗議停業一天,斥責大型網店以本傷人,趕絕實體書店。這產生兩種聲音,有人認為這是書籍商品競爭的行銷手法,有人認為怎麼可以提供這麼低的折扣。台灣不像日本,日本是出版社交由批發商販賣,而日本的新刊書店所賣的書是絕對不打折的,因為日本有所謂的「再販賣價格維持制度」。新書價格依照書背上印的定價售賣,不會有任何書店打折。台灣的出版社則是交給書房,書房根據自身銷售情況、推廣計畫決定是否打折,所以給折扣的現象很普遍。陳敬智很誠懇的希望,大家要做一個「不折不扣的讀書人」,不要習慣拿折扣,而是要支持文字出版,否則出版業只會愈來愈衰退。

  

  傳遞觀念 展望未來

  疫情的發展對出版業、同工以及出版的觀念都產生改變的契機。陳敬智認為,在編輯、行銷方面都要重新思考。外面市場環境變化很大,現在讀者多倚賴電子書或網路購書渠道,不一定需要前往書店買實體書。這是一個改變的機會,讓出版社營造創新思維迎合多變的市場。他亦補充,基督教市場長期只牧養自己的基督徒,外面有那麼大的空間,應該要多傳福音、講訊息,讓信仰透過文字往外拓展,而非只顧牧養自己教友這一板塊。

  鄭漢光亦贊同陳敬智的想法。他認為出版業要回到原本基礎,要照顧不同羣眾的面向。很多牧者會在教會出自己講道的書,但沒有留意主題是否貼近讀者。他認為現在的市場是「偷了文字工作者的薪水」,出版業界應要改變經營的方式,讓書本的價格更合理。另外一個問題是,如何和讀者建立關係。校園書房將來會積極建立內容平台、信仰課程,着重上帝帶給我們的羣體價值觀。當做好這一切,利潤自然就會來,出版社就能有生存的條件。鄭漢光相信,信仰的價值不是無時無刻對人說耶穌愛你,但只要自己相信閱讀是有價值的,展現一種自信、健康的氣氛,自然會吸引讀者前來。他稱,未來的政治發展的影響力很大,教會的壓力也會變大,但牧養信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或許這會對繁體字書籍銷售造成影響,但仍要一步一步走下去,固守自己相信的東西、堅持實行團體的使命,做好自己是最有效的方法。

  

  結語

  疫情影響、政治局勢、未來電子書發展均對基督教書業帶來不同的影響。在這變幻莫測的世代,人人均要堅守自己內心的價值。當覺得痛苦難過、不禁怨天尤人的時候,不妨多看書,從書中尋找自己信仰的價值。同時,也要做一個「不折不扣的讀書人」,切勿「偷取文字工作者的薪水」,讓我們以珍惜的態度支持基督教文字事工的發展,從閱讀中尋求上主的福音,也讓福音能透過基督教文字事工廣傳。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