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佔馬來西亞人口23.8%(二零一七年估計)。從二零零六年到二零一六年期間,有五萬六千五百七十六馬來西亞人放棄其國籍,當中華裔有四萬九千八百六十四。原因之一是他們感到被歧視。談到華裔就不能不提與他們有密切關係位於吉隆坡的茨廠街(Jalan Petaling)和蘇丹街(Jalan Sultan)一帶。一般人稱唐人街。今次要分享不是這些街道的歷史,也不是介紹當中一些老店,而是一場保育之戰。
二零一零年六月,在國會下議院提呈第十大馬計畫時,其中包括大吉隆坡捷運計畫(Greater KL MRT)。二零一一年七月,政府準備徵用蘇丹街和茨廠街一帶三十多間店屋和地段興建捷運。九月十六日,馬來西亞一羣跨領域的藝術工作者與保育人士,發起了一項名為「茨廠街社區藝術計畫」,目的是守護和保存古跡。他們以社區和人文概念,以深度導覽、口述記錄、街頭演藝、突擊藝術行動等,引領更多民眾走進茨廠街和蘇丹街和周邊的老街範圍,喚起全民來認同這座依然在吉隆坡心臟地帶呼吸的百年老城。
這是一場不容易保育戰。第一,論環境,按張吉安描述(其中一位保育者),這是一處「外勞多、流浪漢多、妓女多、癮君子多、乞丐多、垃圾多」,業主、居民和外人多傾向政府徵用和賠償。第二,論建築物,只有鏡慈善白話劇社的建築物保留得相當好。第三,論社會利益,公共交通的需要有絕對急切性。再者,主動推動保育者是外來人,不是這處居民。雖然困難重重,但保育者努力以赴,透過以上種種活動活化這老街,將這老街被忽略的歷史再現。一方面,好讓在這裏生活的人感到自豪,產生認同感;另一方面,這讓外面人欣賞這老街的特殊性,珍惜傳統。賦予意義和傳遞意義是保育的核心。同時,保育也是調查員,包括揭穿興建捷運可能隱藏的利益關係,並提出另類方案,爭取民意。
茨廠街和蘇丹街最後保留了(但集團的進駐也改變了他們的原貌)。所以,你仍可以在當中嚐到:羅漢果龍眼冰糖燉冬瓜、四眼仔—特製鹹鴨、何玉記肉粽、漢記靚粥、勝記瓦煲老鼠粉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