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信會醫院(下稱浸會醫院)前身是一間醫療所,由香港浸信會聯會(簡稱浸聯會)申辦,位於窩打老道76號A二樓,一九五六年開業;其後獲政府撥出窩打老道222號地段於一九六三年建成醫院。因應時代變遷,醫院由醫療傳教的教會醫院轉型為自負盈虧的私立醫院,規模亦由五十張病床擴展至八百六十多張,參與醫院董事會工作近二十年的何鏡煒博士,二零一八年被推選為主席,跟我們分享醫院的發展和一些個人的看法。
自七十年代開拓中產市場
何鏡煒說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的公共醫療服務並不足夠,當時浸聯會獲美南浸信會的支持,除捐助金錢外,還從美國差派宣教士來港開展醫療工作,服務清貧大眾。「我們不只是幫助別人靈魂的需要,而是全人的需要,不是說別人病了,便叫他們信耶穌便可以了,要幫他們解決生病的問題」。到了七十年代,浸會醫院的工作漸漸轉交至本地華人信徒手上,九七回歸前浸聯會將整個管治權移交醫院。
作為一間自負盈虧的私立醫院,何鏡煒坦言「我們已經不是做贈醫施藥了」,事實上自七十年代始,為了減少對美南浸信會的財政倚賴,浸會醫院已着手開拓中產階層的醫療市場,務求達到收支平衡。他認為今天的公立醫院已經可以為基層提供保障,而浸會醫院則是為有經濟能力的人,或購買醫療保險人士,提供另一個選擇,他們會根據市場的需求而推動發展。
不過,何鏡煒強調浸會醫院是一個非牟利的機構,「所有盈餘都只能撥入醫院的發展」,用作添置新器材和提升現有服務之上;董事亦沒有袍金。董事會亦秉承過往的慈惠理念,每年撥出資源作社區關懷,提供一些免費服務給市民,如老人的聽覺檢查、低收入家庭的身體檢查等。
完善社區照顧
一九八三年,位於浸會醫院旁的區樹洪健康中心落成,對象是長者,是醫院拓展的社會服務之一。原址本是幼稚園,是為醫院職員的子女所設,方便接送和讓他們更安心工作。二零一七年,他們再在九龍宋王臺道開設啟德社區健康中心,以低於浸會醫院的價錢提供門診服務,並希望市民多作預防性治療,而不是等到最後要入醫院治理。
這種主動接觸病人措施,何鏡煒認為就如他退休前在浸會大學學生事務處的工作般,「如果學生真的等到很不濟時才去看心理輔導員,那就不好了,我們要做多些預防性的服務,讓他們認識自己,了解如何去克服和解決問題,避免不正當的思想」。
他說目前政府希望透過在地區建立健康中心推行基層醫療,首階段是二零一九年剛在葵青區落成的健康中心。基層醫療提供的不僅是治病,而是強化預防性的服務,所打的算盤是「如果一元花在primary health care(基層治療),就可以節省將來十八元花在公立醫院的使費」。
所以啟德健康中心還參與醫管局的公私營協作計畫,管理由公立醫院轉來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病人;並以公立醫院價錢提供洗腎服務予病人,「這是我們支援公營機構不足之處的方法」。
挑戰與回應
在何鏡煒參與董事會的二十年間,二零零三年的沙士疫情肯定是香港醫療界一個極大的挑戰,浸會醫院自然也不能幸免,當年醫院內還出現兩次小型爆發,十多名醫護人員受感染,是本地私家醫院中影響最大的,入住率只有三成。在巨大的壓力下,何鏡煒說董事會仍然不曾削減人手,「希望作一個良心僱主」,與員工共度時艱。
正當浸會醫院逐漸走出陰霾,二零零六年何鏡煒卻在一次檢查中無意間發現身體出了問題,要立刻動手術。「那次我做完手術後很辛苦,深覺醫護人士對我的照顧原來極其重要」。過往對全人醫治的認知,今天因躺在病床上有更深的體會,明白到除了身體外,情緒、心靈都需要關顧,「我自己那次很有感覺」。事實上浸會醫院的院牧部是全港最大規模的,團隊共有十八人,為病人和家屬提供輔導和支援。
這次經歷亦讓他深諳「醫療失誤一次都嫌多」,提醒他「如果為了生意,手術一直排得密麻麻的時候,會不會容易有錯誤?」對於手術室的設備和人手是否足夠的問題就更加留意了。
病後何鏡煒需要有核子醫學的診斷作為臨床檢測,但浸會醫院當時並沒有這些先進的儀器,身為董事的他卻只能到鄰近的醫院接受診斷,其後浸會醫院投放資源於核子醫學服務上,二零一四年正式成立核子醫學中心,推動醫院發展的步伐。
第二波衝擊
二零一二年,浸會醫院迎來沙士後的第二波衝擊,就是政府落實零雙非政策,令到婦產科服務的需求驟減。原本因應沙士而推出的自由行,是為振興香港經濟而設,卻一併帶來大量內地孕婦來港生育,亦為醫院帶來龐大的收益。
停止接受內地孕婦的分娩預約後,醫院的入住率明顯下降,「我們承受很大的虧損,需要轉型」。他們先削減婦產科的病床,再將資源調往發展其他專科,最後終於恢復過來,亦讓醫院的服務變得更多元和全面。
何鏡煒希望以後能夠增加專科的服務,並正研究可否調低二十四小時的門診服務收費。晚間的服務「因為經營成本高,所以價錢相對貴一些」,但問題是目前醫生人手不夠,他想到的是「是否可以發動一些退休的,但還可以工作的醫生在夜間提供服務?」
平衡收費與服務
至於目前最大的挑戰,他認為是如何降低收費卻又不影響服務質素,包括醫護和病人的比例,「既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同時令病人可以負擔得到」。何鏡煒指出浸會醫院除了本身六十多名駐院醫生外,超過一半的入住率是透過聯席醫生(associate doctor)介紹入院的。他們有自己的診所和病人,跟浸會的關係是合作夥伴。「聯席醫生向病人收取他們的醫生費用,我們只是提供地方、儀器和護理服務」。
「人們覺得我們私家醫院收費比較高昂」,他解釋收費不是醫院定的,「很多時醫院的收費很大部分是直接給他們,我們只收其餘的一半」。
作為一間秉承基督精神的醫院,浸會醫院立院的宗旨是「榮神益人.全人醫治」,何鏡煒希望更多的基督徒醫護人員加入他們的團隊,認同他們的目標,在專業之外,以服侍的態度工作,「將榮耀歸給神,亦同時幫到人」。
何鏡煒 ︳香港浸信會醫院董事會主席
訪談日期︰二零一九年四月六日
訪談學生︰雷少邦、狄芷茵 / 香港浸會大學
林希樂、黎健伶、郭俊泓、吳天銘 / 英華書院
整理與撰寫︰馬少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