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


2896 期(2020 年 2 月 23 日)
◎ 畫出深情 ◎ 黃葉仲萍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最近經常聽到的是「保持社交距離」,除了防止病毒由飛沫傳播之外,這距離是代表甚麼呢?一般來說是大約在一百二十至一百六十厘米之間,我們稱之為社交距離,是社交禮節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這段距離間,人會感到安全,不會受很大的騷擾,而大家又不會感覺被冷落。

  不過人與人之間除了這些實在的空間隔離之外,還有所謂心靈間的抽象距離,是靠觸覺去量度的關係與感覺。其實無論怎樣的距離在源頭都是與安全感有關。沒有安全感是擔心別人的接納及支持,本來是需要只是表現出來反而是逃避別人,要與其他人隔開。往往令人感覺雖然是這麼近,但又是那麼遠!

  現代人生活條件比較好,人均教育程度也比較高,但是人與人之間都設有社交距離。就算在狹窄的空間不能夠有實際的距離,人會運用許多的方法設立屏障,把別人拒在門外。就算在輔導的環境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這種恐懼感的人,他們需要探視情況。所以在剛接到新個案的時候,我們都會經驗探測期,輔導過程所接收到的資料都可能只是表面的。所以除了口頭報告的資料之外,我們更要注意一些無意識的透露,或是體態表現不協調的樣子,才合併出一幅較為準確的圖畫。

  在過去見過一個很有趣的案例,當事人很渴望有人接納她、珍惜她,經常在輔導過程中要求我與她接近一點。有一次,我順着她的請求,把椅子推前了一點,她立時的反應不單使我有點錯愕,也讓我有更深的反思。原來她所希望得到的東西反而是自己接受不了的!

  好朋友雖然見面不多,分隔又很遠,但是在心靈上卻又可以很貼近、很親密,這些也是很難言傳,但是我們的感情就像通了電般,可以自由流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