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亞街1號


2892 期(2020 年 1 月 26 日)
◎ 九龍半島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大約一世紀之前,政府在一九二零年代開始積極建設九龍半島。由於半島的西部瀕臨海港內船隻的主要停泊區,位置又正對香港島上的維多利亞城,因此這處沿岸建成商業及住宅地帶。至於半島的東部,位置近乎市區邊沿,早期發展成為工業地帶。

  紅磡地區原本是九龍半島東部的一個岬角,或者說是九龍半島沿岸的一個小半島。它的西邊原本是個海灣,稱為紅磡灣;半世紀之前的填海工程使海灣變成現時的「尖沙嘴東」。它的西邊也是個海灣,稱為土瓜灣;填海工程亦使海灣範圍大幅減縮,餘下現時九龍城碼頭一帶。這個面積小小的「紅磡岬角」是九龍半島的早期工業區,曾經設立有造船廠、發電廠及水泥廠等。

  喔,紅磡是「洋商」建設的重工業地帶哩!紅磡地區不少街道的洋氣中文譯名,正是這段發展歷史的痕跡。工業建設帶來就業機會,因此紅磡也漸漸發展成為勞動階層的聚居處。抗日戰後加上中國內戰,避亂的難民使香港人口暴增,教會敏銳地關切低下階層的牧靈需要及生活需要,紅磡是其中一處重點服務地區。

  上世紀五零年代初,聖公會積極陸續在紅磡開展社會服務及傳道工作。先在一九五三年採取醫療傳道方式,開設「聖馬可醫療所」,漸漸發展成為現時在何文田的「聖馬可堂」。緊接在一九五四年又建立了一直立足紅磡的「聖匠堂」。

  顧名思義,「聖匠堂」標榜耶穌基督的工匠身分和生涯,堂會的標誌就是一名由很多工具包圍住的匠人。堂會對準本區大量勞工人口,一直以「作工傳福音」為宗旨。立會早期除了醫療服務,更辦理職業培訓及宿舍服務,扶助坊眾謀生脫貧。教會能夠深入民間,立足同行。現時的教堂於一九七五年建成,並於一九九零年擴建至現時的規模。

  隨着社會變遷,「聖匠堂」的服務也在調整,現時辦有中學和小學、社區中心和長者中心,原先的宿舍成為賓館。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