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愛<四百擊>?


2874 期(2019 年 9 月 22 日)
◎ 平視人生 ◎ 蘇永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法國上世紀五、六十新浪潮的大師級導演杜魯福,一鳴驚人拍了一套有關叛逆青少年的經典電影<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可說是日後同類電影的典範,此片之所以能成經典,無論是拍攝手法或是內容都是劃時代的,更重要是對當時傳統教育的一種控訴。

  「四百擊」法語意思是向不聽話的孩子打四百下,有人說壞孩子要打四百下才會變乖;也有人說「四百下」本來就是俗語,意指狂放不羈難以管教的孩子。影片是導演的夫子自道,講述十四、五歲的男主角貪玩愛逃學,常常冒父母簽名寫告假信,上課又頂撞老師,被老師體罰,執起他的頭髮掉他出課室。在家因不小心而導致發生小火,父親狂摑主角,主角一怒之下離家出走,並到父公司偷打字機,東窗事發之後,再被父親掌摑,並把他交給警方。無獨有偶,他都分別被老師、父親、保安員或警察執着他的頭髮或衣領,繼而打他,他身體雖沒有太大傷害,但很明顯當時西方社會仍然維持家長式及體罰的管教非常普遍。影片不少情節、鏡頭及場面調度,都被相當多後輩導演以相類似的處理手法來拍攝自己的電影,以作為對這位法國一代電影大師致敬,如片末主角逃出兒童院,以數個長鏡頭跟着他一直奔跑到海灘才停下來,鏡頭就凝住在他的回眸一望,至於他是奔向自由抑或無路可逃,甚至是控訴,就容讓觀眾自己詮釋。

  時至今日,不用說西方社會,香港也不會容許體罰,而似乎社會上都會有共識,認為家長式管教已是上一代的產物。只有責駡、動粗或以强硬的手段去教導下一代,可能可以暫時停止他的不當行為,但如你不能以理服人,你可以綁着他的手與腳,卻不能綁着他的心。大家都是被家長式管教走過來的一代,深知道箇中之苦,簡單的道理,你愈大力拍打皮球,它的反彈只有更大,彈得只會更高,家長式管教只能令下一代成為你的敵人,不再是朋友,更遑論是一家人。

  「你們當中心存溫柔,如同母親哺乳自己的孩子。」(帖前二7)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