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喪親哀愁
 走出失落低谷


2874 期(2019 年 9 月 22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死亡是每個人生命歷程中必須面對的議題,惟有真實感受死亡,才能對存在有更大的確信。環球聖經公會於九月六日假浸信宣道會明基堂舉行「失落有時:痛失親人的靈性關懷」講座,分析面對失落時會出現的哀痛反應和應對方法。美國神學研究協會教牧學博士陳偉雄博士以其著作《失落有時》一書貫穿整個講座的內容,助人了解面對失落時的不同狀況和階段。

  陳偉雄博士提到失去至親是人生中自然發生的經歷,人在失落時可能會出現行為、生理、心理和靈性上的不同反應,如《約伯記》第三章記載約伯的哀痛情緒,當中也反映約伯亦經歷這四方面不同的反應。

  他續言,影響哀痛的因素包括個人、社會文化、環境和逝者死亡因素等,其中以個人因素中的性別差異為例,一般女性較男性容易走出傷痛,因為女性習慣用傾訴的形式抒發情緒,而男性則因容易逞強,不願向人吐露心中感受。

  陳博士稱,單純的悲傷反應較易處理,但如牽涉較複雜的悲傷反應,則需要更多時間辨明及處理。一般而言,哀傷的過程大約維持五年,喪親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就能恢復到喪親前的狀態,由於生活節奏和情緒已完全復元,即使再面對失落的議題,他們將會哀而不傷。他強調,如喪親者與離去的親人連結,例如在家中擺放死者物品,將有助喪親者走出傷痛。

  陳博士以微電影《未完的話》帶出基督教的天堂觀及傳承於離別的必要性。他指,哀傷輔導的技巧須根據不同對象而作出轉變,例如使用象徵物、繪畫、角色扮演、寫信、訴心聲、回憶錄等,均能幫助生者走出失落的哀痛。隨着生者逐漸適應喪親後的生活,從失落的哀傷中解脫,生者便能從失落的經驗中覺醒,明白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地擁有和失去的過程,並從擁有和失去中學會珍惜當下。

  他強調,這正如聖經提及天下萬物都有定時,主宰生命的不是人,而是不被時間約束的上帝,同時失落也能教人走近上帝,知道哪一處才是人的最終歸宿。此外,失落也教人學習安靜和等候,惟有經歷失落,生命才會變得更加成熟和堅強,並且懂得對身邊的受苦者有同理心。因此,陳博士肯定「眼淚」在失落過程中出現的必然性,並勉勵喪親者要多與人對談、建立彼此信任,更重要的是要在逆境中學習感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