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等」的故事


2856 期(2019 年 5 月 19 日)
◎ 明心見證 ◎ 陳倩明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第一個等的故事是一個小男孩。五歲的時候父母親離異,父親酗酒,母親患病。小男孩九歲時因母親病逝成為孤兒,曾住過孤兒院,也有與哥哥回到酗酒的父親那裏一段時間,後來父親去世,到高中時基本就是自己照顧自己。像悲情世界的電影情節,但十五歲時男孩接觸到福音,認識主耶穌,他就是Jim Daly,當今美國知名Focus on the Family的領導人。這樣的背景成長卻能成為Family的代言人,不是上帝的大能又是甚麼?Jim說過他小時候的一個故事,就在他快要六歲生日的某一天,爸爸突然在門前出現,說會買一個棒球手套給他為生日禮物。男孩非常興奮,因為他很愛打棒球,每個週六可以玩上八個小時。在那些日子裏,男孩天天在等,每十五分鐘就跑出去看看爸爸來了沒有,可是爸爸都沒有來,說過的諾言也隨風而逝。這是一個失望的等待。

  第二個等的故事是一位牧師。他和太太一家人領養了一位十五歲的少年人,但過不久後,少年人離家出走,要找回他自己的親生父母,也陷入很多吸毒和酗酒事故中。十年的日子,牧師還是用盡各種方法聯繫少年人,希望他回家。牧師說每一部停泊在他家附近的車,他都會探頭看看是不是兒子回來了,每一通打來的陌生電話號碼,他都希望是兒子的來電。但這也是一個失望的等待。

  第三個等是一位父親。他有兩個兒子,小兒子離家而去,在外花天酒地,喪盡家財,但父親每天仍盼兒歸。當那一天,小兒子帶着破碎的心靈,拖着疲倦發臭的身軀回來的時候,父親遠遠就看到那熟悉的身影,於是立刻跑上前與兒子擁抱。沒有責備,沒有教訓和懲罰,只有饒恕和接納的舉動。這個比喻中的父親就是我們天上的阿爸父,我們都像浪子,戀戀外頭不回家,卻不知父親那慈愛的心是如此的引頸盼望我們悔改回轉。

  等候人也許會失望;等候上帝,必然有盼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HeHeSheShe】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