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善管理財富
 反思退休態度


2856 期(2019 年 5 月 19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退休人士缺乏穩定收入,或對未來財務情況感到擔憂,如何在退休前後妥善訂立理財計畫將成關鍵。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已於五月八日在基督福音堂舉行「退休前後的理財智慧」教牧講座,由專業人士向教牧分享投資態度,同時從信仰角度思考理財心得。

  中華基督教會馬灣基慧堂執事袁海柏指,退休人士一般缺乏穩定收入,面對資產貶值加上物價上騰,自己與伴侶的健康又逐步衰退,故擔心無力應付昂貴的醫藥費和生活費用。他表示,退休人士的支出主要為衣食住行、醫療、保險、奉獻及其他雜項,不少退休者對未來龐大的支出感到擔憂,他直言隨着退休人士生活方式改變,不少應酬活動將大幅減少,至於交通費及不少康樂設施均設長者優惠,故無需過分擔心支出問題。

  他提醒,退休前應還清一切債務,避免因發生突發事件以致無力還款,甚至將債務轉嫁給子女。此外,他建議退休前可重新檢討保險單的情況,如調整人壽保險的需要,或增加醫療、危疾及長期護理保險等;他又笑說養兒不能防老,因退休人士或要負擔子女進修、創業、結婚等支出,故應有心理準備應對開支。

  至於投資方面,他指出不少退休人士的錯誤,如投資策略過於進取或保守,對投資產品風險認知不足等。他認為投資者首要注意風險因素,亦要顧及道德倫理,反思背後是投資還是賭博投機。他又介紹債券、年金計畫和逆按揭等投資概念,認為均是退休人士可考慮的投資產品,惟各產品的回報和特點截然不同,退休者購買前應詳細了解相關細節。

  善用手上資源 促進社會共融

  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董事吳澤偉稱,不少退休人士總會購買保險,惟坊間不少保險在保單中加入對投保人不公的條款和細節,以致投保人即使罹患絕症,亦未必能獲得賠償。此外,許多保險公司以「加大保額」、「全數賠償」等作招徠,變相給予醫生錯覺,認為醫療費用可轉嫁至保險公司身上,結果塑造了一個扭曲的專業文化。「醫生可能覺得手術檯上不是病人,而是一張簽了名的支票,他用手術刀刻上銀碼。」

  由於整個保險系統陋習叢生,故政府最近推出自願醫保計畫,針對保險業界不良文化,規定保險公司必須按照政府規定的條款,推出自願醫保產品。他認為產品條款對投保人相對公道,市民可考慮購買,惟現階段政府未有監管保費,故市場上各產品收費各異,建議退休人士購買前必須認識公司背景、保費和條款。

  最後,他反思退休觀念,認為上帝將資源交託在人手中,退休者應思考如何在晚年善用資源,讓身處的社會更有愛心,因上帝看重關係而非金錢多寡。他又建議弟兄姊妹理財上要組成學習小組(Study group),除了利用網上資源認識投資產品的回報和風險外,更重要是討論如何善用資源令社會進步。他舉例,多年前港鐵股東會上,有位持有一手股份的失明人士,詢問管理層為何未有在港鐵站安裝便利失明人士的設施,結果管理層無地自容,決心在所有港鐵站內加裝設施,自此便利了所有失明的乘客。因此他鼓勵投資者要盡股東責任,不要少看自己的力量,又強調學習小組並非單單討論如何賺錢,而是跨界別思考如何達至社會共融,改善生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HeHeSheShe】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