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週報》五十五週年報慶
 口述歷史探討基督教醫療服務發展


2856 期(2019 年 5 月 19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今年為《基督教週報》創刊五十五週年,為誌報慶,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下稱聯會)出版部香港教會歷史研究小組、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早前舉辦「香港基督教醫療服務發展口述歷史研究計畫」,探討基督教「全人醫療」的理念如何落實於香港,彰顯教會在社區的見證。

  是次口述歷史研究計畫共有二十一名受訪者,包括教會牧師、信徒領袖、基督徒醫生、護士和院牧等,探討香港的醫療需要及教會擔當的角色,並由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協恩中學、英華書院及華英中學的學生負責訪問和整理稿件。有關是次計畫的研討會已於五月四日,假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議室舉行,一眾學生在會上報告訪問內容和分享得着。

  聯會出版部部長吳思源致詞時指,《基督教週報》自一九六四年創辦,多年來服務香港教會,適逢今年五十五週年報慶,故與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合辦「口述歷史研究計畫」,了解香港教會對醫療服務的貢獻。他指,以前香港社會貧窮落後,政府沒有足夠資源和人才投入醫療服務,香港基督教及天主教會義不容辭,不少先賢挺身而出為醫療界作出貢獻,為今日蓬勃的醫療服務奠下良好基礎。他又讚揚今次訪問十分成功,所得的資料非常寶貴,不但學生在訪問過程中有所裨益,日後更會將資料出版成書及在《基督教週報》刊載文章,讓讀者透過文字承傳上一代無私奉獻和服務他人的精神。

  真摯分享見證 同學獲益良多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黃文江博士解釋,所有歷史材料都有局限性,部分史實或因時代文化、人為因素等影響而未有記錄下來,因此研究歷史必須考慮文獻以外的資料,口述歷史正是透過深入訪談,從受訪者的分享中探討歷史問題。

  是次口述歷史研究題目為「香港基督教醫療服務發展」,他指香港基督教醫療服務別具特色,尤以全人醫治的精神最為突出,即醫護人員不單為病人進行治療,更關心疾病對病人造成各方面的影響,以非藥物的方式送上關懷。此外,他提到香港社會經濟、人口特色等條件,均有利教會動用社會資源支援醫療服務,當中不少傳教士、醫務人員在背後默默耕耘,今次口述歷史計畫正是邀請他們分享個人生命體會。

  是次計畫由二十九位大學生、六十六位中學生合作,共訪問二十一位本港基督教醫療界舉足輕重的人士。過程中,學生需要作詳細資料搜集和設計訪問題目,訪問期間要隨機應變,適時作出追問,完成後更要花上大量時間,將訪問內容製作成抄本。

  黃博士坦言,所有受訪者均是香港醫護業界德高望重之輩,學生難免感到壓力,但卻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他表示,對中學生而言,口述歷史讓他們走進社區,認識自己身處的地方,訪問過程中更提升了待人接物的技巧,懂得主動學習和提出問題;大學生則擴闊視野,過程中需要臨場應變和做好時間管理,帶領一眾中學生完成訪問,不知不覺間培訓了領導才能。

  試過在訪問當日,同學們因溝通誤會而遲到,以致受訪者白白等候了三十分鐘,負責帶領的大學生既感抱歉又焦急萬分,情緒難免激動。怎料該受訪者非但沒有責備,更反過來柔聲安慰,讓他們得以盡快平復心情進行訪問;後來該名大學生分享,自己從受訪者身上學習到情緒管理技巧,終於明白他在各方面都取得成功的要訣。黃博士直言,大學生從中不但領導組員解決危機,也學習到受訪者的風範,認識自己的不足,更學懂包容團隊的錯誤。「這些得着,不論老師如何在班房內聲嘶力歇、繪形繪聲地演繹,也不及他們親身經歷一次。」另外,受訪者從分享中帶出病患牧關的精神,真摯分享極具感染力,每個生命故事都啟發同學思考人生價值。

  所有訪問內容將編輯成書,他指此書不是見證集或歷史書,而是希望透過受訪者具前瞻性的真知灼見,讓教會重新反思角色和使命,以致能更有效地在社區中作鹽作光,傳揚福音。有關今次口述歷史的訪問內容,日後將於本報刊登,詳情可留意本報或網站:http://www.christianweekly.net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HeHeSheShe】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