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走向正面


2828 期(2018 年 11 月 4 日)
◎ 信.道.靈.心 ◎ 許德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如果說接受自己的「好」有困難,對另外某些人,要接受自己的「壞」,亦不見得容易。

  一種人們經常使用的處理負面情緒方法,我簡稱為「倒垃圾」(Depositing),就是將自己裏面的負面情緒連同責任,都傾倒在另一個人身上,於是自己就很輕鬆,對方就背負着這擔子。比如:夫妻之間有爭執是平常的事,但衝突苦無解決時,父母把責任推在兒子身上,說:「我們夫妻不和睦,都是因為你不乖!」

  經濟蕭條的年代,一位母親並不想懷孕,卻意外懷孕,勉強生下,竟是女的(那年頭所謂「蝕本貨」),禁不住怨天尤人。母親討厭女兒的感覺,隨着奶水在襁褓中,無論是餵哺母乳或奶粉,都傳給了女兒。日積月累,年復一年,這種「自我討厭」的感覺,就成了這女兒的一部分。最恐怖的是,這種傳遞是無意識非語言訊息,「中了招」也不知道,携帶於身心,影響一生,她所到之處,總覺得渾身不自在,幻想帶給身邊的人噩運,自我形象低落。更嚴重的後果是,女兒混淆了人與人間的界線(boundary),不會分辨這是我的責任,還是別人的責任,總是把別人的責任,包攬身上。

  成長於貧困年代的孩子,如果父母沒有受過教育,對情緒疏導和管理的知識近乎零,他們找一個孩子來發洩,幾乎是必然的事。那個被選上的「出氣袋」,會不會不反抗呢?答案是不會的。因為小孩子還要生存,最好的保護自己的方法就是忍氣吞聲,默默承受。有些性格強悍的,日後在學校裏或工作上,學像父母,變成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欺凌者,延續發洩情緒的劇本,心理治療上稱這為「與虐待者認同」(identify with the abuser);而那些性格柔弱的孩子,把父母這些情感毒素活剝生吞,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變得自卑、內向和抑鬱,很難接受自己有優點。陪伴這些案主去慢慢接受自己的優點(有ownership),是一個艱辛的逆流而上的「上坡作戰」(uphill battle);從潛意識層面講,接受自己的優點就代表反叛過去施虐者,挑戰他,案主會渾身焦慮不安,以為會再度受虐(雖然她未必有這個認知,但身體會記得,身體的焦慮反應都反映了這被虐的記憶);陪伴者此時堅強又溫柔的支持接納,鍥而不捨地肯定他,逐步累積正面感覺(有點像超市購物的累計積點),就顯得非常重要。

  近年「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有很多研究指出,父母的情感表達方式,可以不自覺傳遞給子女。負面情感就好像一張多年未付的信用卡賬單,父母一直沒有學會的功課,在這個家庭長大,子女也很難學會。以色列人古代有俗語說:「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到了。」(結十八2)所謂「父債子還」,就是這麼一回事。

  許德謙(Soul Weaver 靈修導師及美國註冊精神分析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