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使命商道論壇
 實踐神學的社羣轉化


2828 期(2018 年 11 月 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第七屆使命商道論壇「實踐神學的社群轉化」由豐盛社企學會(FSES)、使命商道論壇及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合辦,已於十月二十七日在浸會大學舉行,講員在會上從實踐神學探討教會現況問題及解決方法。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院長(行政)關瑞文教授提到最近有研究報告指出,香港青年信徒認為本地教會較「離地」,教導過於着重知識及權威性,架構死板,過多禮節和規則,而國際教會則能提供較多的模式,包括平易近人的敬拜模式和較強的羣體意識,以致吸引青年人離開本地教會,轉移到國際教會。

  他直言,七十年代的信徒已感到信仰與生活脫節,但當時社會風氣簡樸,教會只需把信仰淺層道德化就可以解決問題,例如不要打保齡球、做生意要老實等,做個乖的基督徒。但今日社會變得非常複雜,例如面對貿易戰、政治、住屋及前景等問題,更感信仰與個人實踐脫節。

  關瑞文教授提倡進行實踐神學運動,從神學讀出現實的複雜性,並從現實悟出信仰的承載力,以尋找到實踐的方向。關教授進一步解釋:「所謂實踐神學運動,說穿了就是以實踐為志來做神學,同時銳意把實踐扎根於基督教傳統裏面,以致能合宜地參與在轉化人類社羣的工程中,願上帝的心意行在地上。」

  他以馬可福音十二章窮寡婦奉獻的經文為例,教會多以此鼓勵信徒要甘心樂意盡力奉獻,但忽略經文前章是耶穌潔淨聖殿,得罪以聖殿為生的宗教領袖,於是開始被領袖挑戰,如應否納稅給凱撒。他解釋該段經文,耶穌是直接責罵這班人侵吞窮寡婦家產,連養活的錢都落入聖殿管理者的手中,並且在十四章中預言聖殿將要被拆。

  「在今日的社會裏面,會否有過分簡化社會現況,我們要讀出現實的複雜性,才能重新更新活化信仰。」關教授特別提醒信徒,要小心受社會上的意識形態所影響,因為信仰不應有任何社會論述可取替信仰,信徒應以批判的態度進行辨識。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郭偉聯副教授回應時亦言,教會很多時以神學簡化當下處境,只以「信、望、愛」作回應,認為這是創造超現實的方法承載生命,難以長遠。今日青年信徒已表達不滿足,他鼓勵:「用神學觀照人生或社羣問題,不要輕易放走它,要整全地看,讓神學承載生活複雜性。」

  實踐工作坊環節

  神學資源尋出路

  「今日神學缺少了一部分,會否就是公共神學?」研道社聖經研究及應用中心主任謝品然博士在實踐工作坊上問及會眾。他認為,教會之所以離地,是慣性用過去已發展的神學回應今日在地問題,惟只言「信、望、愛」也不夠用,今日需要更多更新銳變,公共神學能向外理解現實處境,配合實踐神學和系統神學,或許就是出路。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教育助理教授佘枝鳳博士不諱言,堂會領袖遇到問題時的解難方式多是直接歸咎於信徒信仰淺薄,但實踐神學往往不提供答案,而是透過聆聽,從描述、解釋、規範及踐行四方面進行省思,其獨特的起步點正是堂會領袖對難題不知所措之時啟動。

  她以個案作例,有教會透過派發禮物幫助窮人,但後來事奉人員厭倦幫忙,令領袖束手無策。實踐神學會先透過聚焦小組傾談,找出幾個事奉人員的共同點,如他們均認為貧窮人沒有上進心,只倚賴救濟;繼而尋找有說服力的原因作解釋,例如有書籍指出不少扶貧者都有相關想法,這源於對貧窮現象的偏差理解,期望自己像上帝,分享物資可以改善貧者生活,卻不自覺帶來傷害;貧窮人亦因而感到羞恥,延續貧窮,相反減少污名化才是有效的扶貧方法。

  「第三任務是重新思考堂會的職事目標與方向,是否係仍然是救濟呢?」她續引述Bryant Myers的說法,信徒必須肯定教會並非扶貧組織,而是神國在世唯一的標記,教會所有職事都應以聖道為中心,扶貧應撥入教會恆常職事中。她強調作門徒應是教會任何社關職事的前設,信徒先要自覺是貧窮的人,才能以貧者的身分進入貧者的世界同行,「此種降卑的軌跡並非出於道德性,而是在基督的同在和扶持底下確認自己貧窮,以致能在教會與貧者關係中,展現基督中保工作。」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院長(研究及出版)葉菁華副教授指出,系統神學的主要任務是為着當今處境重新詮釋傳統,既忠於傳統,亦適切處境。他說:「我們看聖經時都會戴着一副眼鏡,那是已有的神學,特別是返教會有一段時間的信徒,潛移默化整理出一套『唔覺意』神學,並以此去理解聖經,以為是聖經原本的意思。」

  他提醒信徒要有整全的教會觀,知道教會既是神的羣體,也是人的羣體,並且有不同的教制。除了使萬民作門徒外,教會亦要延續耶穌的使命,靠著聖靈的能力,藉言語(宣講、教導)和行動(醫病、趕鬼),傳揚天國的福音,彰顯天國的臨在。「在當代世界如何醫病趕鬼?」他解釋,除了鬼和污靈外,保羅書信提及「執政的、掌權的」是魔魅權勢,將來要被消滅。

  他引述,神學家田立克曾以魔魅概念,分析資本主義和民族主義對人類的影響,均是難為正邪分界,令人受綑綁失自由。葉教授直言今日社會亦有很多魔魅權勢,例如怪獸家長的現象,他提醒信徒和教會要自我反思是否受魔魅影響,因屬靈爭戰包括抗衡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的權勢。「現實出現超越我們個人道德所能控制的事情,但有神學資源去理解,幫助我們盛載。」他認為教會回應今日當下問題,不能再單以個人道德層面作回應。

  他以其宗派的水禮禮文內容作結,「是否棄絕和拒絕與罪惡權勢的一切聯繫?是否抗拒世上所有的邪惡、不公義和壓迫?」在問答環節時,葉教授特別提到歷史上的香港基督徒和教會領袖有很多前瞻性行動,如建立衛斯理村回應住屋問題,社會服務聯會及房屋協會等機構亦為基督徒所創立,以回應當時社會問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