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回歸時期香港教會文字事工的挑戰與傳承


2786 期(2018 年 1 月 14 日)
◎ 教會觸覺 ◎ 陳培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說起來新教首位來華宣教士蘇格蘭人馬禮遜(Robert Morrison),本身就是個出色的文字工作者。他在一八○七年九月取道美國抵達廣州後,便找來兩位中文老師教他學習語文。他又着手編製字典,祕密翻譯聖經,至一八一五年已完成新約聖經出版。他更曾先後在廣州、馬六甲和澳門設立印刷所,又把中國傳統木刻印刷與西式活字印刷技術結合改良,減省成本增進效益,建樹良多。

  然而,福音東來的最初一個半世紀裏並不算順利。神州大地長期政局動盪、戰亂頻仍、教案不斷、改朝換代,加上排外情緒高漲,教會出版事業只能達到引進印刷技術、出版報章、介紹西學、激發思潮、衞道護教、建校施教、傳教建堂、記錄傳教事跡、儲訓編寫人才。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教會出版中心才由廣州、上海、漢口轉到香港,資深出版編譯人才南下,出版機構和人才匯聚躍動。

  香港教會出版事業黃金時期當在上世紀六零年代尾至九零年代初。歷經了薪火傳承,出版工作多已由西國宣教士交給華人出掌,加上新興異象的個人和羣體湧現,蓬勃發展,熱鬧非凡。但從一九八二年中英兩國草簽殖民地主權回歸後,三十幾年間香港曾出現過至少兩起移民潮,為數不少的資深出版和營運人才隨之流出。加上台灣在一九八七年解嚴,在此消彼長下,當地教會出版事工有長足發展,筆者甚至認為早已取代了香港教會在這方面的領先地位。

  傳統教會出版單位可概分為兩大類型:其一是有公會或宗派教會背景的,多由西國宣教士創立,後交華人接棒出掌,有自置物業,主要供應本宗聖詩、教本、教材,規模大者更以供應聖經作主要業務。其二是由個人或福音機構創辦,以別樹一幟的異象拓展新局面,靈活多元,敢於嚐鮮。在倉存積壓和長期虧損下,前者備受由教會和社會精英組成的董事會施壓,裁減出版經費和人手,最終容易成為只是「宗派的」出版社;後者於始創黃金十年或廿載後,也才會恍然發現後繼無人,傳承不易!

  惟近年本地教會普遍多只關心會友人數增長,與信徒生活脫節,也缺乏積極動力信徒培育,或透過建立讀經和良好閱讀習慣,藉聖經和屬靈書籍幫助自力成長。從這些年間為數不少教會書店紛紛結業、書店零售經營歸邊、好些教會圖書館辦不下去,出版社管理層人事更替和「地震」頻繁、出版書籍數量急降等現象看來,文字事工前景確實堪虞。

  事實上,香港教會出版界曾經經歷過由宣教士或文人主政,至及後以營銷和管理主導兩個時期,人才輩出,閱讀風氣大盛。在教會缺文化政策下,多年來不經意地變成長期由大型書展和書獎帶動的態勢,出版發展沒有核心,但憑各自各精彩。不僅如此,一些明顯的缺環或缺失卻早已根深蒂固,如書籍出版路線最宜即買即用,著作以外文翻譯為主,沒有文藝作品、藝文作者和藝文讀者,本地作家奇缺,作者譯者難以靠「爬格子」維生,堂會和信徒長期需索購書優惠,反之亦有堂會視售賣屬靈書籍為商業活動被拒門外……

  或有人會說,信徒閱讀風氣不彰是受網絡、電子書和智能手機普及所衝擊,故教會業界應該出版更多電子書來因應。筆者倒覺得這未必是個主因。若往深處去想,近年科網和載體雖然改革驚人,那不過是資訊流速和媒體應用的變化,閱讀、分析、思考、批判、應用……全都沒有改變。今天基督徒真正的問題是忙碌,又不肯多花時間閱讀,致讓信仰變得空洞化,面對不了這世界的變幻!

  感謝神,多年來上帝在世界各地和國內,興起不少愛好閱讀、認真思考的愛書人,情況令人振奮!在不違反信仰原則前題下,海內外教會和信徒的龐大靈命追求需要,原足可彌補香港教會文字事工的頹勢,成為開闢出版新局、面對挑戰及傳承的要素。此外,本地還出現了一些富特色和有承擔的單位,成為出版業界新力軍,值得欣喜!

  香港教會文字事工前路如何?誰來關心?誰來支援?要來接棒的新銳文字人在哪裏?要為誰出版?誰來閱讀?誰來作閱讀教育?這都是我們要一起來回答的問題。回歸二十年以來,作為香港教會雙翼之一的文字事工,走得不算好。但「文字不振,良禽折翼」,不應該就是個結局。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