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一直亮着


2782 期(2017 年 12 月 17 日)
◎ 廣蔭頤養 ◎ 陸衛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月前,筆者跟廣蔭頤養院的蓮歡婆婆聊天,從她的陶土作品看她的故事。

  蓮歡有着很清晰的頭腦。她在談到自己的兩個兒子就讀的小學時,開始怎樣也想不起校名來,但靜靜地想了又想,大概過了半個多小時以後,她就忽然「啊」了一聲,說:「想起來了!一個是英華小學、一個是明基小學。」——五十多年前的事情,對於八十五歲高齡的長者來說,蓮歡的記憶力,還有那份努力去回憶的堅持,確實讓人驚訝。

 

  陶土的燈籠——和平的象徵

  蓮歡用陶土捏了一個燈籠。她說:「這燈籠象徵和平,希望不要再有戰爭。」

  蓮歡於一九三二年在廣州出生。幼年時,因父親經商,家境尚算富裕。她仍記得衣食無缺的童年,以及在幼稚園的快樂時光。但在六歲時,因為廣州淪陷,全家不得不回到鄉下的祖屋,從那時開始,生活彷彿一下子掉進了地獄。飢餓、貧窮,以及家庭的離散,讓她一輩子難忘戰爭的殘酷。

  當時父親跑去馬來西亞避難,她和家人只好投靠姑媽。三姐弟中,蓮歡是老大,接下來是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家中生計,就靠奶奶賣舊衣服而勉強維持。在她的記憶中,小時候沒有鞋穿,還常常以野菜充飢,如果有粥吃,那就是很開心的事情了。

  十三歲那年,戰爭結束,好不容易熬過那段艱苦的歲月,但是蓮歡時父親卻再也沒有回來,他在戰爭中與家人失去了聯繫,或已在炮火中消逝。

  蓮歡說:「如果沒有戰爭,那該多好!」

  如果沒有戰爭,一切苦難,她也許都不用去經歷。

  最擔心的事——女兒的擔心

  蓮歡的另一個藝術作品,是用軟鋼絲做成了一個圓形的拱門,豎立在平面的紙上。她說,這個代表她現在的狀態——「不能站立,不能走路」。

  蓮歡是在二零一六年摔倒的,那一年,她的老伴去世。

  談到她的老伴時,蓮歡忍不住綻放笑臉,有點羞澀,又滿含甜蜜。

 

  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後,蓮歡從家鄉往廣州工作,寄宿在姑婆的媳婦住處。打工的人不挑活,她一開始甚麼都做,還學習了織布。一九四九年,十七歲的她考入了香港的紗廠,於是就來了香港打工。十八歲的時候,經過堂哥的介紹,認識了後來的丈夫——他是個書包匠,專門手工製作旅行袋和書包。

  蓮歡說,「他大我七年,個子不高,但是很親切。」於是兩人開始戀愛了。看電影、旅行、吃宵夜、行山……,「那時候鑽石山一帶還都是山。」蓮歡感嘆道。

  結婚初期他們曾在深水埗居住,後來就把小家庭安頓在佐敦的炮台街。她說,「那時候佐敦很安靜,廣東道對面,就是九龍倉。」——這些事,她都一一記得。

  蓮歡生了孩子以後,便專心在家帶孩子。丈夫很勤力,她又很能吃苦耐勞,兩個人的小日子,雖不算富裕,也過得井井有條。他們育有三個孩子,老大是男孩,老三也是個男孩,中間老二是個女孩。三個孩子都很優秀,兩個兒子都上了香港大學。老二後來嫁去美國,也在當地上大學。

  因為兩地距離遙遠,女兒便常常給母親電話,問她在頤養院是否習慣,總擔心着她,還親自飛回來陪伴。蓮歡說,最擔心的事,就是她的女兒擔心她。起初,她也擔心自己不適應頤養院,但是現在住了半年,覺得一切都比預期的好。蓮歡希望她的女兒不要擔心她,不要特意飛回來看她。

 

  特別的面孔——忍耐的人生

  蓮歡在孩子們上學以後,便開始做工貼補家用。她在結婚之前,曾上夜校修讀小學課程。在帶孩子的時候,也不斷學習給自己「充電」。當丈夫的手工包生意日漸式微,她便開始上半日工,照顧家庭和孩子之餘,兼職工作。

  她上班的地方,是調景嶺的一所特殊學校。她到現在還記得,她常坐的巴士是90號車。那車每天只有四個班次,錯過一班就要等好久。所以她每天早上,天未亮就要起床去等候巴士。從佐敦去到調景嶺,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她就這樣十幾年如一日地照顧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

  九三年退休後,蓮歡繼續發揮正能量,在救世軍做健康大使的義工,每星期一次,幫助人們做簡單的身體檢查。她說:「因為這份義工工作,學習了很多養生的基本方法。」

  在她製作的藝術作品上,她加了很多小樹。她說,這是她對和平的渴望。然而,這似乎也更像她本人的寫照。她像一棵有着強健根鬚的樹,扎根於泥土深處,無論在哪兒,都不斷吸收着水分、養料,亦不斷長出綠蔭,庇佑他人。樹與樹之間,有三顆心,蓮歡說,這些心表示對上帝的感謝!

  而在這些樹和心中間,是她自己給自己塗色的面具。她逐一解釋道:「頭腦上褐色的部分,代表了家人之間的互相關心;頭腦上有一個黑色的角落,即代表了自己最不願提起、最渴望其消失的戰爭;旁邊的紅色部分,剛好相反,代表了我開心美滿的人生。」她說,結婚以後的所有日子,都屬於紅色這部分。臉頰上的淡紫色,則代表在頤養院居住得心情愉快。蓮歡繼續說:「金色的眉毛,則代表着和諧的人際關係。」

  蓮歡的面具塗色別具一格,淡紫色、金色和紅色的搭配,溫暖又時尚。經她逐一解釋,更增添了滄桑和堅毅。而最特別的是,她的面具上沒有畫鼻孔,她說她特意沒有畫上鼻孔,因為她覺得,要忍耐。從十三歲開始出來做工,她的生存之道就是忍耐。幹活多,人工少,都沒有關係,她能忍耐。她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多苦都不放棄。自從摔傷以來,醫院物理治療師的悉心照顧,已幫助她的腿恢復了很多,她對治療師們充滿感激。如今她要做的事情,就是堅持每天康復。她要再站起來!

  蓮歡說:「一看到燈籠,就想到上帝,充滿感恩。」

  她渴望和平,所以她做了燈籠,但卻是黃色的燈籠,而不是中國人慣常的紅色。

  她說:「那是因為燈籠裏面的燈,一直亮着。」

  (編按:相片已獲長者家屬及相關人士同意轉載。)

  陸衛衛(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