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十萬五千人赴會
第 2782 期(2017 年 12 月 17 日)
◎ 要聞
現今社會價值觀扭曲,教會要秉承基督教信仰辦學存在不少挑戰,要迎難而上,必須要有效使用資源及與伙伴結連。香港教育大學基督教信仰與發展中心於十二月二日,假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小學主辦「學校基督教教育研討會」,由不同學者及牧師分別探討教會辦學的挑戰與機遇。
教育不可急於求成
在「扭轉家長思維的挑戰」專題中,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專業顧問陳廷三博士開宗明義指,父母應將子女視作骨肉,因孩子是父母身體細胞的結合,更是二人生命的延續,故家長照顧子女不是責任,而是權利和福分。
他稱栽培子女就如栽種植物,必須持之以恆地灌溉,並認定泥土中有生命存在,默默照顧,不可拔苗助長。然而,現今社會卻急於求成,他直斥有家長視「贏在起跑線」的說法為金科玉律,非但不警惕,還參與其中散播歪理。他又以白果樹為例,指白果樹生長緩慢,需要數十年才結果子,所以又稱「爺孫樹」,意思是爺爺那代種下,孫兒那代才可收成。「教育就是種白果,不過今時今日沒有這種教育,大家只追求『短命』的結果。」
他又批評,香港教育政策朝令夕改,老師單是了解課程要求已十分困難,更遑論教導學生;加上社會家庭問題愈趨複雜,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無心學習。他認為,只要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生命便可自行成長,而且人有適應能力,若給予時間便能找到生存空間,無需刻意作出改變,教育亦如是。
有人認為,每人心中都有陰暗面,這歸究於人無法改變的原罪和天性。他反駁,被栽培的人身上必定有好的元素,即使天性欠佳也能努力改變,「人的本質不是上限,因為人可主導人生,即超越自己的本性。」他解釋,參與照顧生命的人要有信念,相信孩子會持續成長和有美好的一面,更要有目標,以致最終能主導人生,不受制於別人的期望和自己的天性。
他重申,家長只需提供生活基本的東西,孩子的生命自然會成長,無須加入太多「添加劑」,以致弄巧反拙。
堂校合作以神為本
基督教尖沙咀潮人生命堂主任牧師樓恩德牧師亦分享「堂校合作的建立與成果」,指最基本的教育是在家庭當中,後來社會發展衍生出學校。今日教育大舉「以人為本」之道,但他認為在堂校合作前題下,教會必須要清楚基督教教育應是「以神為本」,注重靈性教育。他續引述箴言二十二章六節,「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提醒堂校合作並非只是合作舉辦活動,而是合作將神的話放在學生心中。
他指出,信仰等於生活等於教育,三者密不可分,而人的品格比能力更為重要,「信仰的品格不是行為改變,而是心的改變,最基本一步就是認罪悔改。」很多年前,宣教士來華着手辦學,透過教育讓學生將福音帶進家庭,從而影響社會,然而追溯更早期,宣教士更使中國廢除科舉,建立多間一流大學,基督信仰的影響達至今日。他補充,香港今日已有一半學校是基督教背景,而且大部分深受家長嚮往。
過去的堂校合作令堂會和學校達到互助發展,資源共用,亦能影響社會,抗衡歪風,協助政府,全人教育。他指,堂會應將學校視為福音據點,而非單純共享場地,因為全人教育不能忽視靈性,要讓學生看到靈性一面,「堂校合作需要清楚是以神為本,而非以人為本,要服於神的主權,而非高舉人權。」
他直言,今日社會正面對性和政治的歪風,堂校合作將來的挑戰不是策略上,而是信仰上,要向人強調基督信仰是永恆的。「一個人的教育是全人教育,因為聖經指出,人被造後神向人吹一口氣,使他成為被造的活人。如果人有好的教育卻沒有靈的話,仍然不是一個好的活人,教育就是這口靈氣。」他寄語與會者,不是學生舉手決志上教會就完成工作,更重要是培育他們的靈性,不論是老師或是校長,按神旨意在位分中,照聖經真理而行,幫助學生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