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一直以來都有訓示,我們要站在貧窮人的那一面。《舊約》提及在一個社羣裏,由於很多原因,例如犯罪、戰爭和人禍等等,就會出現一班孤兒、寡婦和病人,而這個社羣因為上帝是良善的緣故,必然善待貧窮人,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的兒女,於是上帝吩咐以色列人在收割時,不可割盡田角的出產,留下一小角的莊稼給沒有土地的人;又如果在收割時,禾綑掉落在地上,也不可回頭取回,讓貧窮人來拾取。這些不單是物質上的贈送,也同樣給予貧窮人尊嚴,前者是讓他們自行收割,後者是讓貧窮人拾取別人失落不取回的,不讓他們感覺是受人施捨。在《新約》中,我們的眼目不再是某一個族羣,而是全地的人,即是整個世界的人,在世界各地的貧窮人都是上帝的兒女,都需要我們的幫助。
當我們聽到基督徒要站在窮人那一面,從理智和感覺上,我們總會問另一個問題:我們難道不用站在富裕的人那一面,難道上帝討厭有錢人?上帝當然不是討厭有錢人,而是要提醒我們這班善忘的人,貧窮人常被遺忘,因此我們一定要記得照顧他們。就以香港為例,在一八四二年之前,香港是一個未開發的小漁村,貧富差距不大,或許有官紳學者,但總的來說,人人自給自足,不太富裕,也不太貧窮,但自一八四二年之後,英國以通商之名,開拓了香港成為商埠;同時不同的宣教團體在香港辦學和救濟,加上開設公眾崇拜和教會生活,推動各信眾奮力自強,輾轉之間,教會內就栽培了一些高官商賈,就算不是大富大貴,也成就了數以千計的小康之家。如果用今日的說話來形容,教會在建立的過程中,造就了不少的中產階級和專業人士。很多信徒由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到出國留學,取得很優秀的成績,再加上在香港有不同的教會傳統文化,有些教會聚集富人商賈;有些教會向專業人士傳福音特別有果效;有些教會又以小康之家為對象。漸漸地,教會就記得向這些向上流動的階層傳福音,忘卻了向貧窮人傳福音的工夫。說得學術一點,教會的發展歷史觀是一套信徒向上階層流動的歷史觀,其後果就容易使信徒忘記了低下階層的人,這套歷史觀就會成為今天教會的絆腳石。
兩年前,我收過一張「世界信義宗聯會」的聖誕卡,它只是一張平凡的照片:一位眼神驚恐的母親,是敍利亞的難民,手抱着一個嬰孩,站在難民營內。只是這樣,沒有說明,只有一段經文:「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祂的肩頭上;祂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這是一張喻示聖母和聖子的聖誕卡,當日的主耶穌在馬槽,但今天聖母和聖子是在難民營內。我們的主耶穌也在難民、病人、貧窮人身邊,到今天仍然是這樣。
今天香港社會上確實有一班貧困,心靈苦痛,沒有自信的人,他們很多連返教會的時間也沒有,就是參與一起團契,分享的自信也沒有,他們在一班常常歡笑喜樂的基督徒面前也不知如何自處。我們知道有這班人存在,但就是沒有想過怎樣幫助他們,又或者有千個萬個理由使我們無暇去照顧他們。但在當下,我們應該回到聖經去,想想怎樣去幫助這一班上帝的兒女。聖誕節教導我們認識道成肉身的上帝,意思就是在我們身邊的人都有上帝與他們同在,能夠服侍他們,就是服侍主耶穌基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