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瓜怎會有豆?


2777 期(2017 年 11 月 12 日)
◎ 品蘭集 ◎ 文蘭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與一位朋友午膳共聚,她談到家事。兩名侄兒自外國完成大學學業回家後,都只留在家中無所事事,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根本沒有去找工作。

  朋友的弟弟和弟媳對她說,不如請姑媽跟侄兒談談,建議他們去找工作?朋友對我們發牢騷,兩位家長自己不會去談嗎?據弟婦說,兩位「大爺」吃飽飯就呯然關上房門,專心打機。為母的擔心他們整天困在房內不好,不時在門外問︰「要喝點甚麼嗎?」答案多是︰「甚麼都不喝,別打擾我。」

  同座的另一位朋友認識她的侄兒,笑而不語。我不認識她的家人,也不好說甚麼。朋友繼續發牢騷,說︰「他們統共沒有溝通這回事。」父母自己都不直說,姑媽該怎麼說。卻原來兩名年輕人有一位堂妹,也是剛大學畢業不久,回港後急急找到工作,每天八點鐘就上班,而工作因為與機械有關,相當勞累。姑媽於是對弟媳說︰「也許可以告訴兩兄弟,他們妹妹已經在工作了。每天八點鐘就開工,也挺辛苦的啊。」

  那位母親不以為然︰「有甚麼辛苦?我以前上班,不也是八點鐘就開工﹗」聽到這裏,我這跟他們沒有任何關係的人忍不住勸告朋友,你這姑媽不用多嘴了,有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孩子。那個很認真地工作的女孩告訴我的朋友,她要快點爭取成績,希望可以減輕父親的辛勞,說是父親供給她們兩姊妹到外國升學,實在太辛苦了,所以她要盡快減輕父親的擔子。

  同一個大家庭的同齡孩子,有這樣截然不同的表現,恐怕不只是孩子天生性格如何,更在於他們有甚麼領路人。我們在家中在教會作領袖的,能不惕然?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