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99 期(2016 年 5 月 15 日)
◎ 心靈絮語 ◎ 李碧如
偶然翻閱舊報紙,才知道原來自一九九九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把每年二月二十一日定為「國際母語日」。報紙附有照片,拍攝孟加拉首都達卡的保衞母語紀念碑被民眾佈置成一片花海。
從來以為說母語天經地義,卻不知道,世上還有不少人要為說母語而抗爭奮鬥,甚至流血捨身。孟加拉人在六四年前,為了爭取母語成為官方語言,跟控制孟加拉地區的巴基斯坦起衝突,數以千計民眾遭鎮壓,多名示威者遭殺害,直到七一年孟加拉獨立,才能為犧牲的「母語烈士」建碑紀念。
可見得能夠自由自在講母語,還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香港人以粵語為母語,本來當年推動母語教學,自然就是以粵語為當然的教學語言,可是近年教育界卻自我貶低,說甚麼粵語並非書面語,「普教中」之風由是吹起。個人對普通話絕無偏見,也認同全國統一語言的大方向,問題是,學好普通話跟學好廣東話其實並行不悖,完全無必要揚普抑粵,正正相反,在學好普通話同時,教孩子也講好粵語才是。
粵語的優點已有很多學者發表高見,在此不必重複,我只想強調的是,孩子一出生就在母語環境長大,說母語幾乎與生俱來,運用母語思考也就理所當然,以非母語作教學語言,最大問題就是削弱思考能力,情況跟當年以英語為中學教學語言一樣,但願我們不會讓孩子再走舊路。
有學者反建議學校應認真教好粵語,教孩子怎樣避免懶音,教孩子認識粵語的九聲,教孩子認識粵語拼音法……真是好提議!讓下一代全面學好粵語,使我們這種充滿生命力,活潑生動的母語好好地承傳下去,才是教育界的正途。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