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付出的還有很多


2698 期(2016 年 5 月 8 日)
◎ 傳道故事 ◎ 黃婉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在香港土生土長。我在香港信主,也在香港的教會成長蒙召。香港的教會是讓我蒙大恩的地方,我先從心底裏感謝上主在香港建立屬於祂的教會。在這忙碌的城市,弟兄姊妹對教會的參與及投入是值得欣賞的。但當我那年暑假跟丈夫及兒子到過日本的教會實習及觀摩後,我才發現–我們可以付出的還很多很多。

  那年暑假,我跟丈夫帶着兩歲多的孩子到日本大阪附近的教會觀摩及學習。剛好當年日本發生311地震,連帶發生的海嘯及核電廠事故。在傳媒的渲染下,香港社會流傳很多的故事︰吃日本的土產也會感染幅射、懷孕媽媽到過日本後腹中孩子出現嚴重的畸形等等。在混雜的資訊當中,我們選擇相信當地宣教士的風險評估,繼續出發。感謝主讓我們還未信主的家人能接納我們的決定。

  我們被派到當地一間小型教會,與一個澳洲籍宣教士的家庭同住同服侍。那間教會約有會眾十五人,難得地有一位日籍的年輕女傳道駐堂,與宣教士配搭服侍。房子的上層就是宣教士的房間,房子的下層就是教會聚會的地方。早年香港有些教會也是這個狀況的。當我首次參與他們的主日崇拜,我驚訝地發現當天崇拜的主席、司琴、講員及見證翻譯員都是那位女傳道!當然,她甚有恩賜,能擔當不同的崗位且勝任有餘。但我在想,一週復一週這樣服侍,怎會不疲累?週間她不斷帶領不同的福音小組、社區小組、栽培班,每個主日她也這樣盡心竭力地服侍會眾,她自己可以在哪裏得着牧養?

  後來,我再有機會走訪幾間教會,認識了一位日籍的年長男牧師。奉獻事主前他是一位中學教師,娶了一位外籍的宣教士作太太。兩人奉獻畢生積蓄買了一間小房子,作為自己晚年的住處,也是教會聚會的地方。這間教會的會眾比較年輕,有些十多二十歲的。在那個鄉村,實在難得。一天,男牧師請我的丈夫幫忙,爬到車房頂去清理去水道裏積存了的樹葉,預備雨季的來臨。車房頂離地約四米左右。孩子看着爸爸爬在長長的梯子上,站在高高的房子上面,覺得爸爸很威風!清理過後,我們好奇一問牧師,平常誰去幹這些事?他說就是他自己。我們說︰教會的弟兄姊妹就住在這附近啊!不能請他們來幫忙嗎?牧師只笑了一笑,沒有回答。那位牧師多年來都不良於行,走路是一拐一拐的,他已經七十多歲了。

  或許,因為我是外來人,我比較容易察覺一些大家都習以為常的事。若我是那十五個會眾的其中一位,我會體會牧者的辛勞而起來服侍嗎?若我是教會的年輕人,我會懂得關懷就住在我附近年長牧者夫婦的需要嗎?在香港,我們習慣了一個資源極豐富甚至過剩的信仰環境。查經班、信仰講座、訓練課程、書籍週刊,各式各樣都有。我們聽過了,思考過了,辯論過了,我們有否把最基本的信仰教導實踐出來?如果時間、精神及氣力都是有限的,你會把這些投放在哪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