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時左右,我乘搭馬鐵前往教會參加主日崇拜。進入車廂後,看見有許多座位空置,於是找了一個近出口的位子坐下,然後拿出隨身攜帶的一份月報來翻閱。「癌症單親媽媽女兒換腎無期」偌大的標題赫然眼前。
據報道,一個從小患腎臟病的女孩,自幼父母離異,母親要獨力養育三個年幼的女兒。面對種種的壓力,母親不幸患了末期癌症。
而一向成績優異的女孩,今年轉到國外讀大學並獲政府資助全部學費。遺憾的是,她最近因身體極度不適,求醫時被診斷兩個腎臟的功能完全停頓,必須立刻洗腎來維持身體正常運作。
眼見母女倆面對龐大的醫療費用,以及迫在眉睫的經濟困難,某基金會發出呼籲,希望讀者伸出援手,捐助善款幫助這個家庭度過難關。
「要幫助的人太多了,我的能力有限。」不知怎的,這個念頭一閃而過時,我的心竟然躁動不安起來──一種由良心發出的愧疚之感油然而生。
「人若知道行善 ,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加六9)聖經的教導猶如當頭棒喝,把我從靈性的沈睡中敲醒!
在那一刻,我努力使自己平靜下來。未幾,聽到一把微小卻溫柔的聲音︰「孩子,這是妳的鄰舍。作在她們的身上,就是作在我的身上了。」
「好吧,明天寄一張支票。」作出回應後,我的內心不期然地充滿着平安。
執筆至此,一個骨瘦如柴的身影忽然在眼前晃動起來。
那是一個初春的早上,晨運時看見一個年約六十四、五歲的男人在練氣功。當時有七、八個人圍觀,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也趨前湊熱鬧。
過了許久,那個練得滿頭大汗的男人,一邊拿出手帕抹汗,一邊向我們解釋那是一種治癌症的氣功。他自稱是獨居老人,謂兩年前患了肺癌,沒有接受昂貴的標靶藥物治療,只服食中藥和練氣功來舒緩病情;還說有些相熟的街坊獲悉他每月三千多元綜援金僅夠應付基本的生活開支,都自發捐錢給他。
由於當天適逢是小組聚會,因此擔任組長的我向組員發出「按感動作愛心捐獻」的呼籲。殊不知有位姊妹提出質詢︰「妳認識他有多久?妳不知道社會上有形形色色的騙子嗎?我們不能為一個素未謀面且不明來歷的人募捐嘛。」
望着她那副心高氣傲的樣子,我一時不知說什麼好。
一星期後,那位姊妹告訴我,說她在電視上看到記者報導那個男人的苦況(我和一位姊妹探訪他後轉告有關消息),令她為自己的妄下判斷和塞住愛心感到羞愧……
愛心,是對神教導和感動的回應。既是回應,便與行動有關。神是良善和慈愛的,來自祂的感動當然也是美善的。聖靈住在我們心中,指引我們行事為人,也成為我們隨時的提醒。只要我們有一顆敏銳的心,細察身邊的人和事,就會看見許多行善的機會。
「一杯涼水給小子,勿以善小而不為。」願與讀者共勉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